由中國環境報社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主辦,大貓網絡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綠金匯首次沙龍日前成功舉辦。綠金匯沙龍將旨在打造“環保產業思想庫、綠色企業加油站”,建立服務于環保產業發展的高端、深度的思想交流平臺,引領環保產業健康、理性、快速發展。
綠金匯首次沙龍以“環保企業與上市融資”為主題,邀請環保企業家、投資機構代表、業內專家等專業人士參與,就各方關注的話題暢所欲言。本報特就本次沙龍推出重點報道,以饗讀者。
“非不想也,實不能也。”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近日在綠金匯首次沙龍上表示,雖然上市不是優秀環保企業的唯一選擇,但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仍然希望通過上市獲得更大發展。
近年來,環保行業企業呈現扎堆上市之勢,上市企業的數量和質量都在穩步增長。不久前,證監會公開表示“支持節能環保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更是向業界釋放利好信號。
環保行業正在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門選擇。那么,上市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究竟有多大,資本與企業如何對接、融合,成為當天與會人士探討的話題。
環保企業有必要“一窩蜂”上市嗎?
上市不僅能快速融資,還能為企業帶來無形資產,但優質企業無論上市與否都有廣闊市場
博天環境、中持水務、上海環境……今年前3個月,已有多家環保企業成功上市,而準備和等待上市的消息還在不斷傳來。環保企業競相上市的原因何在?
“環保屬于政策驅動型產業,發展初期側重于市政領域。一方面,項目規模大,對資金的需求量也很大。另一方面,環保行業的投資回報周期長,盈利水平偏低。”馬輝介紹說,在對資金的渴求下,上市成為環保企業的首選。
目前,我國環保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數量眾多,沒有形成歐美發達國家寡頭壟斷的市場狀態。據環境商會統計,我國從事環保的企事業單位保守估計約3萬家,其中90%以上都屬于中小微企業,而這些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題。“上市雖然不是企業發展的唯一選擇,但對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來說是比較好的融資途徑。”中植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裁盧濤認為。
實際上,對于中小環保企業而言,上市不僅意味著將打通資本的“任督二脈”,還將帶來品牌、市場等多重加分。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凌錦明認為,上市后企業承攬業務的平臺將更高,市場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以及企業的競爭力都將隨之提高。
“企業所獲得的無形資產很大,尤其是如果一家企業在這個領域是唯一的上市公司。”凌錦明介紹說,高能環境的創始團隊最早也是防水行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東方雨虹的掌舵團隊,憑借這個唯一性,東方雨虹公司在防水行業具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同時,在吸引人才和員工激勵方面,上市公司也擁有更多樣化的選項。
在種種利好影響下,環保行業正在形成“一窩蜂”上市的趨勢。有觀點認為,這可能對不熱衷上市的企業造成生存空間上的擠壓。那么環保企業不上市是否能很好地生存?
對此,凌錦明表示,無論上市與否,更廣闊的市場平臺永遠是向優質企業開放的。因此,要先腳踏實地專注自己領域的業務,再考慮通過IPO(首次公開募股)等途徑來解決融資難題。
馬輝也認為,要綜合分析企業生存情況,在PPP和第三方治理兩種模式的推廣下,工程類企業如果不能獲得資本支持,將面臨較大的壓力,其市場空間可能逐步被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業進軍環保領域的央企、國企侵占。而對于技術型企業來說,仍然具有較大發展和成長空間。
資本介入能帶來幾重助力?
獲得投資的企業發展動力更足,規劃更加明確,管理更加規范,多元決策有助于風險防范
之言,有助于風險防范。”
上市前接受別人投資,上市后的高能環境正在從被投資方轉向投資方。近年來,公司陸續并購了幾家企業。
身份的轉變,讓公司與被投資者交流時更加順暢,能夠現身說法,也能換位思考。一年多前,高能環境投資了兩家企業,其中一家今年將申報IPO。某種程度上看,投資方的經歷和經驗,對企業的業績成長和規范管理都起到了表率作用。
且不用說上市,即使在獲得資本投資后,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專注于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研發出下水道清淤機器人的北京恒通國盛環境管理有限公司4個月前剛剛體驗過這種幸福。僅僅經過29分鐘的討論,恒通環境就獲得了復星集團旗下公司3000萬元的A輪融資。
恒通環境公司董事長劉許童認為,資本的注入對于多年來專注于技術研發的企業來說,無疑是注射了一支強心劑,將為公司發展匯聚新的資源和動力,也提供不少專業助力。正在籌備上市的恒通環境本來打算上新三板,他們不久前聽取了資本方帶來的專業意見,正在進行其他考量和規劃。因為后者認為新三板并不太適合恒通環境的未來發展。
經歷過上市的高能環境對此也有深刻的理解。“環保產業對資金的需求比較大,而新三板的融資功能目前比較有限,上新三板可能解決不了企業融資的迫切性。”凌錦明說。
馬輝所在的環境商會有很多會員都是中小環保企業,近年來也有不少企業成功上市。在他看來,上市后的企業收獲了資本,發展的底氣似乎更足。“不僅企業領導層更加自信,整個企業的狀態都不一樣了,充滿了發展的熱情。”
不少企業上市后,得到了業務的迅速擴張或轉型發展。比如,2014年上市的高能環境,此前傳統的業務領域是垃圾填埋。受限于行業景氣度的下降,公司上市后積極謀求從工程類公司向運營類公司的轉型,大力布局工業污染治理業務和環境修復業務。目前,高能環境正在打造平臺型公司,主營業務已經涵蓋環境修復、城市環境和工業環境治理等3個板塊。
“站在上市企業的角度,企業上市后的發展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規劃’,一個是‘規范’。”凌錦明說,所謂“規劃”,就是企業事前規劃好發展戰略,不能因為一時的想法或行業的風口而輕易改變;而“規范”是指企業必須具備上市的條件,同時能夠在業績成長和資產管理方面更加規范化。
據盧濤介紹,上市后,任何影響公司經營狀況的信息,都要在交易所規定的時間內如實披露,這是一家公司上市后最需要調整的地方。“上市公司將受到更多監管,這其中有政府也有來自公眾的關注。因此,企業在管理的規范性上也需要更上一個新臺階。”他說。
凌錦明深有體會,他認為上市后,企業治理結構可能更加完善。一般情況下,投資方希望在董事會占一席之地,這在某種程度上對企業有幫助。“參與企業決策的聲音將更多元化,不再是以前老板的一家
資本、企業怎樣看對眼?
投資方看重前景、協同性和團隊,企業要展現最真實和最好的一面
目前,不少環保企業都在資本的助力下成功上市。比如,2014年復星集團旗下的上海復星創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1.4億元的價格獲得了博天環境當時10%的股份,為博天環境帶來上市前的一筆融資。
盡管在公司上市后,復星創富的持股比例稀釋為9%,但這筆投資目前已增值至3.8億元。博天環境的招股說明書披露,入股時復星為公司給出的市盈率是10~12倍。而不久前發行時,博天環境的市盈率已經達到23倍左右。
在企業上市前,資本方怎樣慧眼識珠?他們在投資時一般看中什么?盧濤介紹說,作為資本方,在投資時看重兩個方面:一是計劃投資的行業有多大市場空間;二是企業在這個行業有多大發展前景。比如中植投資格林美時,首先看重的就是行業的市場發展空間。相比水務和大氣領域,固廢和危廢領域的寡頭企業、大型企業并不多,一旦小企業獲得了資本的支持,可以迅速拓展自身規模和市場占有率。
“此外,團隊和人其實更重要,因為做環保的企業家都是有情懷的實干家,每次與他們交流都能很感動,收獲良多。”盧濤說。
此外,投資方也會考慮資源的協同性。在格林美之后,中植產業投資于去年收購了安徽一家工業危廢處置公司,期望形成旗下企業的協同發展。恒通環境不久前也收到了復星資本的邀約,未來,可能在城市內澇、黑臭水體治理等領域,與同樣獲得復星資本投資的博天環境開展合作。
那么,企業如何獲得資本青睞?劉許童認為,企業要展現最真實的一面給投資方,讓其清楚企業發展中可能遇到什么樣的壁壘。同時,也要展現最好的一面。比如,富有活力和激情的團隊更能吸引投資者。“環保行業的創業者大多技術出身,不善言辭。在這方面,要向市場出身的創業者學習,懂得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劉許童說。
“甜蜜”過后,如何相處?
雙方理念一致,投資方要在合規性上、資本運作上幫助企業協同發展
在經歷了一見鐘情的蜜月期后,達成合作的資本與企業在后續發展過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有意見不合甚至發生矛盾的情況,雙方應有怎樣的相處之道?
對此,盧濤認為,首先,能夠合作的根本是雙方要理念一致,在此基礎上,充分尊重企業家的想法。其次,在合規性上要幫助企業,比如在財務、審計等方面給企業更多提示。最后,在資本運作上幫助企業協同發展。
2014年9月,中植產業投資完成對格林美的投資后,成立了一支約10億元規模的并購基金,收購一些具有協同效益的資產,幫助企業做強做大。
“投資方和企業出現矛盾,往往是合作后發現理念不同。”凌錦明認為,一方面,可能投資方不能幫助被投企業實現當初的規劃和設想。另一方面,可能是投資方對被投企業要求過高,導致企業壓力過大。
據了解,在資本和企業雙方的合作中,在環保圈內,負面案例也有不少。比如,投資方急于退出,但創始股東沒有回購能力;或者被投企業對自己的業績能力沒有切合實際地表述,把愿景當做了業績目標,未能實現預期。
對此,凌錦明認為,投資方要對被投資企業負責人充分信任,發揮他們的才能和積極性。
“投資方的占股比例應該根據被投企業的實際需求測算,投資后并不是一定要替代原來的創始人。而是希望幫助創始人一起整合資源,讓他繼續管理好企業,在原來的席位上發揮更大能力。”凌錦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