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正威脅著我國制造業的國際貿易市場。綠色供應鏈是促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手段,是實現《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的重要抓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總量現位居世界第二。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自然資源相對緊缺,綠色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日益緊迫。而綠色供應鏈將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并重,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制造將全面開啟由“大”轉“強”之路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已成為中國命脈,制造業始終是一國經濟發展并走向強盛的基礎。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過度的關鍵階段。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制造強國,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制造業過去是、現在是,而且未來仍將是保證強大經濟的支柱和基礎。
但近幾年全球經濟萎靡,中國經濟下行,各行業發展均放慢了腳步,制造業更是舉步維艱,同時,制造業的兩高(高能耗高污染)特征以及制造業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加上當今美國強力呼喚制造業回歸,更讓中國制造業雪上加霜,如何重振制造業大國雄風,轉變粗放式發展的兩高模式,夯實實體經濟,是目前經濟改革的重要課題。在中國經濟結束改革開放30年高速增長,開始進入增速換擋、結構轉型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下,制造業就是轉方式、調結構、助力持續增長的主戰場。為此,國務院頒布了《中國制造2025》,意在通過各種手段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以帶動中國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而轉型升級的關鍵就是轉變粗放式發展的兩高模式。
制造大國雄風下存隱患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制造業功不可沒,但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反過來又制約了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物耗、能耗和污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如2014年我國鋼鐵行業綜合能耗為584.7kgce/t,而發達國家的綜合能耗平均值為536.4 kgce/t,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相差9%;我國的電耗為469.73kwh/t、水耗為3.3m3/t,電耗及水耗高于國際水平,且我國鋼鐵行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是國外先進水平的3倍左右。
為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推動制造業健康有序發展,我國多年來采取了多種手段,也出臺了很多法律法規,如《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包括各地頒布的很多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等,但效果有限,且流于形式的多,即使政府給補貼也推行緩慢。其中最普遍的做法是為了推行清潔生產而由政府主導的清潔生產審核,這是一套程序化的方法,通過預審核、審核、方案的產生和篩選、方案的確定以及持續清潔生產等手段,幫助企業從源頭和生產過程中尋求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清潔生產方案,從而進行清潔生產改造。但這種做法基本上是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強制審核、有法可依,但畢竟只是少數企業,況且他們的核心訴求也是符合要求即可,因此,絕大多數企業都是應付政府驗收通過。在此過程中由于政府面對的是眾多的單個企業,無法親自審核,只能依靠第三方審核機構,而企業的不積極配合,也使第三方審核機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最終拿到審核費用,只能在審核報告編寫上做文章以求通過政府驗收。為此,2016年環保部《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將綠色供應鏈作為環境保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強綠色采購及消費,利用市場杠桿效應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采取節能環保措施。《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文件,均將綠色供應鏈作為工業綠色發展的重點工作,可以想見,其發展進程與我國綠色轉型密切相關。
主打“試點建設”,我國綠色供應鏈管理起步
我國正式引進綠色供應鏈管理是近幾年的事,目前尚處于試點階段,試點城市有上海、天津、東莞和深圳。天津是我國最早開展綠色供應鏈的試點城市,主要從政府采購的角度出發,于2014年7月,出臺了《天津市綠色供應鏈產品政府采購管理辦法》,以進一步發揮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作用,推動綠色供應鏈的發展;東莞作為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則尋求利用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實現綠色制造的轉型升級,其發布的“東莞指數”以及即將成立的“綠色供應鏈協會”將會開創新的綠色供應鏈推廣模式;深圳作為綠色供應鏈的試點城市之一,選取大型集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為試點項目,通過政企合作創新模式,以市場為驅動,通過大型項目總結綠色采購經驗,并為深圳市編寫綠色供應鏈指南。上海綠色供應鏈試點則從基層出發,與上海百聯集團、上海通用汽車及宜家家居等企業開展了合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通用汽車,其從2007年起率先從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引進綠色供應鏈管理項目,以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態度,自己出資聘請第三方機構對一級供應商開展全方位的咨詢輔導,幫助供應商實現節能減排,每年選擇幾十家供應商參與項目,年年推進,計劃將接近1000家一級供應商全部做完,然后再向下級供應商層層推進,該項目完全靠市場機制、客戶驅動,成效顯著,供應鏈整體節電864萬度、節水5.5萬噸、節約費用958.4萬元以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62.7噸,當然,其中也有因前期投資大而擱淺的方案。可以可見,如果再有政府的政策或資金的助力,上海通用的綠色供應鏈項目成效將更為顯著,推行會更加順暢。
借鑒他山之石,我國綠色供應鏈管理尚存不足
綠色供應鏈的理念是從國外引進的,旨在通過政府、企業和公眾的采購與消費力量,產生市場機制的杠桿效應,推動供應鏈上企業減少環境污染并提高能效,提高整個供應鏈體系的環境治理效率,促進整個產業鏈條的綠色升級。綠色供應鏈在國外發展較早,20世紀70年代發端于美國,并于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正式提出“綠色供應鏈”的概念。隨著美國環保主義的深化、英國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國際制造類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管理基礎的嘗試,綠色供應鏈發展活躍。21世紀以來,國外對于綠色供應鏈的廣度、深度不斷探索。目前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較有效的地區是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結合國外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和經驗,我國在建設綠色供應鏈過程中可有以下經驗借鑒:加強構建制度基礎和保障;推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采取有效的市場市場激勵措施等方面。
但是,無論是試點城市還是試點企業,綠色供應鏈的推行在我國仍然是鳳毛麟角,與國外綠色供應鏈管理相比,我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我國還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制度基礎和保障。國際倡導綠色發展,國外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可行完善的法律體系,涉及行業多且廣,明確規定企業的環境責任,并且政府對企業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進行嚴格監控監管。而我國的法律法規制度相對落后,也未形成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監管。
2、企業合作關系較弱。在國外的發達國家,推崇企業的合作,以共同減少供應鏈上下游的成本,形成有效合作機制。此外,對企業的采購要求嚴格,合作企業不僅需要符合ISO14001標準,還需以環境績效評估事項等評定等級。而我國企業各自為戰,且在企業合作時更多地追求單獨企業的利益。
3、市場激勵力度不足。綠色供應鏈是促進我國實現綠色轉型升級的有效手段,但推行供應鏈管理必然需要供應商在實施改造前要先期投入,現實中往往因為資金不足而使改造擱淺,企業和社會無法獲得改造后的收益,國外政府在提高公眾意識和企業意識的同時,提出以金融支持、減免稅收和推廣新能源等措施進行激勵,而我國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激勵力度有限,使得綠色供應鏈管理推行面臨較大的障礙,間接影響了我國綠色供應鏈全面推廣。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以便盡快發揮綠色供應鏈在綠色制造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政府需要先跑第一棒,從加大激勵力度方面先期著力,如成立專項綠色供應鏈基金、激勵龍頭企業、政府綠色采購等,引導重點企業開展試點示范,在試點示范取得顯著效果后,再將接力棒交到企業手中,形成由一個企業帶動一個行業,由一個行業帶動一個區域的局面,以期實現整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總之,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是促進我國實現綠色轉型的制度創新,是實現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目標的產業支撐,是推動“中國制造”適應國際市場環境變化、應對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的內在需要,盡快讓這一利器發揮作用,將大大加快綠色制造轉型升級的步伐,并最終實現中國制造2025所設定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