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3月18日-20日在北京舉行,這是全國“兩會”之后首個國家級高層論壇。論壇主題為“中國與世界: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論壇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制造2025、環境治理、高水平對外開放、跨境資本流動、網絡安全與網絡治理等議題展開。
3月19日在“切實加強環境治理”的論壇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與大家交流看法。陳吉寧提到中國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做了全面的部署,中國環境問題的解決比發達國家要快,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分享了發達國家解決這些問題的經驗,我們也有后發優勢,使用更好的技術去解決這些問題。三是法治化。目前已有九個省市組建了環境警察隊伍,隨著環境監管執法趨嚴趨實,環境守法態勢正在形成。
【實錄】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環保標準提升的同時,企業效益也在穩步提高,有越來越多的地區在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也在不斷改善。環境與發展在這些地區正在快速脫鉤,有效、有序的環境管理正在助推發展方式的變革。
但我們也清醒認識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仍然突出,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必須付出巨大的不懈的努力。
中國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做了全面的部署,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對今年的工作做了詳細的安排。今天上午高麗總理也把下一步環保工作的重點工作向大家做了介紹,在這里,我想重點談一下我們在加快推進解決環境過程中怎么樣更好地通過環境管理轉型和創新提升環境治理的現代化水平,我想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五個方面:
一是系統化。就是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流域、區域、地上、地下、陸地、海洋進行整體保護、宏觀管控、綜合治理。
首先是管理體制的整體化,我們正在試點建立跨區域的大氣環境管理機構和全流域的環境監管執法機構,加強區域和流域的聯防聯控,同時建立和完善不同地區以及流域上下游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在一些重要生態功能區,推出山水林田湖大尺度的系統保護和修復計劃,試點國家公園制度。
其次,是管理手段的綜合化。我們將加大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的整合,特別是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把環境保護的要求更直接體現在價格、市場預期、市場交易中,帶動綠色生產、綠色流通和綠色消費。去年環保部同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有關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環境保護稅法》也已發布,將于明年1月1日起實施。我們將積極探索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支持設立各類綠色發展基金,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環保領域,我們將在新的排污許可制的實施過程中,探索更大區域和范圍的排污權交易實踐,我們將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加大信息公開,建立健全環境信用體系,依法懲戒環保失信企業,讓環境守法企業成長,讓環境違法企業出局。
二是科學化。上個世紀70年代,羅馬俱樂部曾預言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將會人類經濟社會的全面崩潰,這個災難并沒有發生,一個重要原因是科技進步帶來了正效應,抵消了人口增長和資源消耗帶來的負效應,突破了增長的極限。如果我們看過去,中國環境問題的解決,比如說有機物的污染問題,二氧化硫等。它們峰值出現的拐點,也就是人均GDP對應的污染物排放量,比發達國家要出現的早。也就是說,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比發達國家要快,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分享了發達國家解決這些問題的經驗,我們也有后發優勢,使用更好的技術去解決這些問題。
當前,綠色創新是最活躍的創新領域,一大批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不斷涌現,為我們解決今天的環境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案和手段,同時觀測、智能技術的發展也為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各種環境問題的機理、成因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提供了新的手段,為我們制定更科學、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提供了科學支撐。我們將加大環保科技投入,特別是強化科技與管理決策的深度融合。以環境管理和決策的科學化帶動多學科交叉和研究的整體性、系統性集成,強化關鍵技術的突破導向。我們也以開放的心態加強同其他地區及跨國企業的環保科技合作,一會兒羅睿蘭女士也要發表演講,實際上IBM公司同中國多個城市合作的“綠色地平線”計劃就是一個環保技術合作創新的成功范例。他們利用印制計算和物聯網技術開發出一套空氣質量預測及管理系統,大幅度提高預測的精準度,目前這項技術不只在中國應用,已經擴展到韓國、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多個國家。中國污染治理過程中有強化管理科學化產生的技術創新,也在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作出越來越多的貢獻。
我們處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傳統上只在學術界理性討論的問題很容易擴散到公眾視野,我們要認識到科學術語和公眾語言是不同的,學術界的討論與大眾討論也有較大的差異。政府的政策解讀和媒體的傳播熱點也不總是一致的。我們知道有個定律,就是說駁斥謊言所需要的能量比創造謊言的能量要高好幾個數量級。
中國有句俗話叫“造謠張張嘴,辟謠跑斷腿”,今天管理科學化越來越依賴大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因此我們要大力加強政府、科技界、媒體、公眾的交流和對接,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進行及時、深度、科學的解讀和宣講,使更多的人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理性倡議者,科學監督者和積極實踐者。
三是法治化。近年來,中國以新的環境保護法的實施為標志,環境保護立法和執法取得明顯進展,各項法律制度正在不斷完善,我們開展了中國特色的中央環境保護督查,在已督查的16個省約談6300多人,問責6400多人,今年將實現31個省份全覆蓋,推動地方政府落實環境保護責任。我們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督促企業落實達標排放責任,從嚴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2016年各級環保部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12.4萬余份,罰款6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和56%。推動企業信息公開,按季向社會公布嚴重超標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開展環境損害賠償相關工作,讓污染的企業付出更高的違法代價。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的垂直管理改革,加強環境檢察執法能力建設,目前已有九個省市組建了環境警察隊伍,隨著環境監管執法趨嚴趨實,環境守法態勢正在形成。
四是精細化。就是改變過去粗放式的環境管理方式,將區域流域污染類型進一步細分,落實到控制單元和網格,將各級責任分解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環境監管的效率。我們已建成了由1436個站點、2767個監測斷面組成的國家空氣和地表水質量監測網,正在建設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省市縣三級各類監測網絡正在與國家網連接。同時推進排污許可制,使之成為固定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企業的排污治污信息將在許可證上詳細載明。
精細化的有效手段是網格化管理,將行政區域和流域劃分為若干環境監管網絡,逐一明確責任人,落實監管方案,強化監管責任。比如環保部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按照3×3平方公里劃分網格,共約3.7萬個,并按PM2.5排放量由到高到低排序,排名前400個網格貢獻了約全區域40%的污染排放。排名前3000個網格貢獻了全區域80%的污染排放,我們正在排查重點網格的排污清單和治理措施,確保監管有效到位。
五是信息化。就是在環境保護中推進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和融合。中國幅員遼闊,經濟體量大,排污企業多,各地差異大,僅靠目前的監管隊伍和方式很難有效進行管理。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們創新管理方式、大幅度提高管理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環保部正在實施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工程,構建覆蓋全國的環境監管執法、環境質量和重點企業在線監測、環評審批和管理、重污染天氣應急會商和應對等管理平臺,這些平臺的應用將會使我們看到每一位執法者的執法過程,每一份環評報告的評估內容,每一個監測數據的歷史留痕。不僅可以為我們提供執法審批監測的一致性檢驗,大幅度提高管理的規范性和有效性,也將為我們改進各類標準、規范和空間管制方式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關乎中國的發展、人類的未來,希望在這里聽到各位來賓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見建議,助力我們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也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作出有益的貢獻。
我就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編輯:李姝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