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工信廳、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福建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方案》通過實施深度優化產業結構、深入推進節能降碳、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動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等六個方面重點任務和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工業節能與能效提升行動、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等三個重大行動,推進全省工業實現碳達峰目標。
福建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切實做好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加快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工信部聯節〔2022〕88號)和我省碳達峰實施方案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把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納入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省建設布局,科學統籌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處理好工業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重點行業碳達峰為突破,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二)工作原則
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堅持推進工業穩定增長,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滿足合理消費需求的同時,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貫穿工業生產各方面和全過程,先立后破,科學有序,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各項任務,統籌推動各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效率優先,源頭把控。堅持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優化用能和原料結構,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加強產業耦合鏈接,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從源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強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推進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攻關,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創新應用,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綠色化。
政策引領,市場主導。堅持雙輪驅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以碳減排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激發市場主體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持續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到2025年,培育省級以上綠色低碳工廠150家、綠色低碳供應鏈企業25家、綠色低碳園區15個,研發、樹立典型、推廣一批節能減排效果顯著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裝備工藝產品及一批節能降碳項目,筑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以上,完成國家下達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指標,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進一步優化,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努力達峰削峰,在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的基礎上強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二、重點任務
(一)深度優化產業結構
1.構建有利于碳減排的產業布局。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強鏈、補鏈、延鏈為主攻方向,優化產業發展層次,大幅提高精深加工比重和能效水平,整體提升高附加值產業環節和產品比重,降低產業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打造綠色低碳轉型效果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對標國際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加快推動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紡織、造紙、皮革等傳統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提檔升級,從源頭減少碳排放。組織實施綠色產業指導目錄,持續壯大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高新等新興產業,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通過提升新興產業比重,促進產業結構低碳化。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高性能有色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先進基礎材料,以及新型稀有稀土功能材料、鋰電新能源材料、石墨烯等關鍵戰略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大力發展光伏、海上風電、氫能、智能電網、儲能及核電配套技術裝備。加快超薄HDT高效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和PERC高效光伏電池項目建設,研制大功率海上風電設備,建設高端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全鏈條”推進氫能裝備、高效儲能設備等規模化高端化制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突出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著力實施“電動福建”建設,堅持整車和配套產業同步發展。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藥、化學藥與原料藥、高端醫療設備、疫苗試劑、特色中醫藥、生物制造等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裝備、先進環保裝備、資源循環利用裝備、節能材料等。海洋高新產業實施建設“海上福建”行動,加快培育高技術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高新產業,推進電動船舶研制推廣。(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加強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管理,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全面排查在建項目,嚴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準入關,依法依規停工整改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嚴格落實產能置換政策,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按照產業發展規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生態環保“三線一單”有關要求做好項目審批、備案和核準。科學評估擬建項目,對產能已飽和的行業按照“減量替代”原則壓減產能;對產能尚未飽和的行業按照國家和我省產業規劃布局,對標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備案審批核準項目。對能耗較高的新興產業項目引導應用綠色低碳技術,提高能效水平。(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優化重點行業產能規模。嚴格落實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加強重點行業產能狀況分析預警和窗口指導,加快化解過剩產能。支持符合條件的大型企業、省屬國企按照市場化原則開展兼并重組,優化產能布局,提升產業集中度。實施水泥常態化錯峰生產,完善實施以安全、環保、能耗、質量、技術為主的綜合標準體系,嚴格常態化執法和強制性標準實施,持續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產業低碳協同發展。推進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紡織、造紙、食品等行業節能降碳增效。鼓勵鋼化聯產、煉化集成、林漿紙一體化等發展。利用鋼鐵、焦化企業副產煤氣生產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推動煉化、煤化工企業構建上下游相連、互為供需和生產裝置互聯互通的產業鏈。推動工業固體廢物高值高效資源化利用,以高爐礦渣、粉煤灰等為主要原料的超細粉替代水泥混合材,減少水泥、水泥熟料消耗量。建設一批“產業協同”“以化固碳”重點項目。(省發改委、工信廳、國資委、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深入推進節能降碳
1.調整優化用能結構。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和化工原料用氣增長。“十四五”期間,合理嚴格控制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等行業煤炭消費增長,鼓勵新建、改擴建項目實行燃料煤減量替代,因地制宜推進煤改電、煤改氣。鼓勵企業、園區就近利用清潔能源,積極推動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光伏+儲能”等自備電廠、自備電源建設。(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工業用能電氣化。綜合考慮電力供需形勢,拓寬電能替代領域,推進終端用能領域以電代煤、以電代油、以電代氣,推廣新能源汽車、熱泵、電窯爐等新型用能方式。重點推進工業生產過程1000℃以下中低溫熱源電氣化改造。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開展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先進企業和園區建設,推廣應用相關技術產品,提升消納綠色電力比例,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增強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引導企業、園區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余氣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促進就近大規模高比例消納可再生能源。加強能源系統優化和梯級利用,因地制宜推廣園區集中供熱、能源供應中樞等新業態。鼓勵園區建設綠色微電網,實施園區“綠電倍增”行動。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省發改委、工信廳、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大力開展節能降碳升級改造。突出標準標桿引領,鼓勵重點用能企業對標能效標桿水平,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為重點,實施工業節能改造工程,實施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支持工業企業實施低效設備更新改造、工藝升級、能效水平提升、能量系統優化、能源梯級利用等節能改造項目。在重點行業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省發改委、工信廳、水利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持續提升用能設備系統能效。實施變壓器、電機等通用用能設備能效提升計劃,推動工業窯爐、鍋爐、壓縮機、風機、泵等重點用能設備系統節能改造升級。重點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特大功率高壓變頻變壓器、三角形立體卷鐵芯結構變壓器、可控熱管式節能熱處理爐、變頻無級變速風機、磁懸浮離心風機等新型節能設備。開展重點用能設備系統匹配性節能改造和運行控制優化。建立以能效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能效標識符合性審查,綜合運用價格、財稅等多種手段,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省發改委、工信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1.建設綠色低碳工廠。引導重點用能企業積極建設綠色工廠,推進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集成應用。實施綠色工廠全過程動態化管理,強化綠色制造第三方評價機構監督管理,完善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綠色工廠編制綠色低碳發展年度報告,引導綠色工廠進一步提標改造,加大綠色技術應用改造力度,提升“兩化融合”對綠色制造的促進作用,培育一批“超級能效”和“零碳”工廠,建成一批綠色低碳工廠。(省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完善綠色低碳供應鏈。在汽車、電子、通信、機械、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選取影響力大、管理水平高、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試點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創新能力共享、智慧化低碳管理等關鍵領域的引領作用,加快推進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鼓勵“一鏈一策”制定產業鏈低碳方案,發布核心供應商碳減排成效報告。推動上下游企業融入綠色供應鏈建設,探索建立綠色供應鏈制度體系,培育一批綠色低碳供應鏈企業。(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國資委、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通過“橫向耦合、縱向延伸”,構建園區內綠色低碳產業鏈條,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實施低零碳園區改造,推動園區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加大工業余熱余壓余氣、廢水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培育一批綠色低碳園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碳達峰優秀典型經驗和案例。到2030年,省級以上重點產業園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促進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建立綠色生產模式。開展中小企業節能診斷服務和綠色低碳發展評價,引導中小企業增強碳減排能力。在綠色低碳產品開發和低碳技術創新等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新低碳服務模式,為中小企業打造普惠的低碳公共服務平臺,助推企業提升綠色制造能力。(省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全面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深入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依法實施“雙超雙有高耗能”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引導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推動一批重點企業達到清潔生產國際領先水平。推廣應用清潔高效制造工藝,推動企業開展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結果作為差異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重要依據。(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推動低碳原料替代。在保證水泥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推廣高固廢摻量的低碳水泥生產技術,引導水泥企業增加磷石膏、鈦石膏、氟石膏、礦渣、電石渣、鋼渣、鎂渣、粉煤灰等非碳酸鹽原料摻量制水泥。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衍生可燃物。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備氫,優化煤化工、合成氨、甲醇等原料制氫結構。支持發展生物質化工,推動石化原料多元化。鼓勵依法依規進口再生原料,提升再生資源供給能力。提高再生資源原料替代比例,重點加強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等重點品種對原生資源替代。(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健全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再生資源規模化、規范化、清潔化利用,以福州、廈門、泉州為重點培育一批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基地,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城市礦山”基地。延伸再生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條,促進鋼鐵、銅、鋁、鉛、鋅、鎳、鈷、鋰、鎢等資源高效再生循環利用,支持建設一批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項目。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研究退役光伏組件、廢棄風電葉片等資源化利用的技術路線和實施路徑。推進廢鋼鐵、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等再生資源行業規范管理,鼓勵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公布碳足跡。(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種材料、無損檢測等關鍵共性再制造技術的研發創新與產業化應用。支持廢舊汽車、廢舊工程機械、廢舊機床等產品零部件再制造,實施高端、智能和在役再制造工程,培育一批再制造龍頭企業。鼓勵和指導第三方認證機構開展再制造產品認證,實施自愿認證和自我聲明相結合的產品合格評定制度,加大再制造產品市場推廣力度,強化再制造產品溯源管理。到2025年,引導形成再制造產業集聚區,培育3家以上再制造領軍企業。到2030年,進一步健全完善再制造產業體系。(省發改委、工信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強工業大宗固廢綜合利用。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開展資源利用評價。圍繞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促進多品種工業固體廢物協同利用,提高工業大宗固體廢棄物資源利用率,推進粉煤灰、煤矸石、工業副產石膏、冶煉渣、赤泥等大宗工業固廢高值化規模化利用,加快全固廢膠凝材料、全固廢綠色混凝土等技術研發推廣。在工業固廢產生量大、堆存量大的區域深入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水平。提高礦山回采率,推動綠色礦山建設。推進石材產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應用,提高石材綜合利用水平。到2025年,工業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到2030年,產業協同、上下游協同的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格局基本形成。(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稅務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
1.推動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建立綠色低碳重點攻關技術目錄,布局一批前瞻性、系統性、戰略性研發項目,完善綠色低碳技術重大專項“揭榜掛帥”攻關機制,強化跨部門、跨行業重大科技攻關合作。培育壯大綠色低碳創新主體,引導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進入綠色科技創新領域,推動構建產學研協作、上下游協同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機制,健全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利用“618”、海博會、海交會等重大展會平臺,推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和規模化應用。探索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新機制,促進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廣應用。(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開展綠色低碳化技術改造。以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能高碳行業為主,兼顧輕工等其他行業,實施工藝深度脫碳、原燃料替代、工業流程再造、電氣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與循環利用等低碳技術重點工程。推進生產制造工藝革新和設備改造,減少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鼓勵龍頭骨干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方案和技術經驗。(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低碳技術創新載體平臺建設。依托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重點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完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圍繞我省特色重點產業,支持龍頭企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金融資本等力量,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培育、創建一批具備領先實力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推進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動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
1.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利用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信息技術,推進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現代紡織服裝等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裝備的數控化率和智能化水平。運用工業大數據實施生產過程及設備狀態的智能監控管理,優化生產工藝流程,推動傳統產業供應鏈數字化重構,加快綠色低碳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促進生產方式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變。(省發改委、工信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數字化能碳管理體系。鼓勵研發數字技術賦能能耗與碳排放監測管理工具,夯實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基礎。推動企業強化生產過程物質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監控、智能分析和精細管理,加強能源與碳排放數據計量、監測與分析,實現能碳管理一體化。推動重點用能設備上云上平臺,持續優化工業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功能,提升企業穩定聯網率和數據質量,建立企業碳排放和重點產品碳足跡基礎數據庫,提升能耗與碳排放的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管控水平。(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發揮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充分挖掘工業低碳基礎數據價值,為生產流程再造、跨行業協同等提供數據支撐。聚焦關鍵碳排放環節、能源管控等典型應用場景,培育推廣標準化的“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解決方案及工業APP,助力行業和區域綠色低碳化轉型。(省發改委、工信廳、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重大行動
(一)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
聚焦重點行業,厘清降碳路徑,制定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研究紡織、裝備等行業低碳發展路線圖,分業施策、持續推進,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碳排放量。
1.鋼鐵行業。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政策,嚴格控制鋼鐵產能增長,推進存量優化和行業整合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和工藝裝備。逐步建立產量約束機制,引導企業合理生產。突出綠色化、集群化發展,延伸發展高性能裝備零部件合金鋼、冷軋硅鋼板和雙相、含氮等高端不銹鋼。強化產業協同,構建清潔能源與鋼鐵產業共同體。大力推進非高爐煉鐵先進技術應用,重點推廣鐵水一罐到底、近終形連鑄連扎等先進節能工藝流程,推行全廢鋼電爐工藝,提升廢鋼資源回收利用水平。加快推進行業智能制造及兩化融合,鼓勵鋼化聯產,探索開展氫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體化等試點項目。保持不銹鋼產業發展優勢,重點發展復合材等精深加工成品及成套設備、家居等不銹鋼應用產品。到2025年,短流程煉鋼占比達15%以上。到2030年,富氫碳循環高爐冶煉、氫基豎爐直接還原煉鐵、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術取得突破應用,短流程煉鋼占比達20%以上。(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國資委、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有色金屬行業。嚴格控制電解鋁新增產能。逐步提升短流程冶金工藝比重,實施一批鋁用高質量陽極、銅連續吹煉等重點技改工程。推廣電解硫酸銅多效真空蒸發技術、旋浮銅冶煉節能技術、高電流效率低能耗鋁電解技術、鈦合金等離子冷床爐半連續鑄造技術。加快冶煉余熱回收、氨法煉鋅等技術研發應用。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提高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到2025年,力爭鋁水直接合金化比例達到90%,再生金屬供應占比達24%以上。到2030年,電解鋁使用清潔能源比例進一步提高到30%以上。(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石化化工行業。堅持煉化一體化發展方向,著力打造“兩基地一專區”,合理增加煉油能力,加快推動行業“減油增化”,增強烯烴、芳烴等原料生產供應能力,推進石化產品精深加工,開發替代進口高端品種,延伸發展新型高端塑料、高性能合成橡膠、專用電子化學品、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精細化學品及中間體等,補齊電子級氫氟酸等產業鏈關鍵環節,推動氟化工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調整原料結構,增加天然氣、乙烷、丙烷、輕烴等富氫原料進口量,提高低碳原料比重,推動石化化工原料輕質化。推廣應用重質渣油清潔加工、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全廢鍋流程加壓煤氣化、新一代離子膜電解槽等技術裝備。開發可再生資源制取化學品、甲烷轉化合成化學品等技術。鼓勵石化化工企業節能升級改造,推動能量梯級利用、物料循環利用。開發推廣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術,組織實施大規模碳捕集利用封存產業化重點項目。到2025年,“減油增化”取得積極進展,新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成品油產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以下,全省原油一次加工裝置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到2030年,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國資委、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建材行業。加強產能置換監管,引導低效產能有序退出,推動行業向綠色化、輕型化、集約化、制品化轉型。延伸發展高品質水泥、特種專用水泥、綠色建筑新型墻體材料、智能節水輕量化衛生陶瓷產品、大規格陶瓷薄板磚、多功能陶瓷磚、建筑飾面石材制品、高端玻璃等。鼓勵建材企業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等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推廣應用全氧、富氧、電熔等工業窯爐節能降耗技術,水泥高效篦冷機、高效節能粉磨、低阻旋風預熱器、浮法玻璃一窯多線、陶瓷干法制粉等節能降碳裝備。加快玻璃熔窯窯外預熱、窯爐氫能煅燒、水泥流化床懸浮煅燒、陶瓷減薄等重大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到2025年,水泥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水平降低3.7%以上。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玻璃熔窯窯外預熱、窯爐氫能煅燒等低碳技術取得突破應用,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業改造建設一批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綠色低碳生產線,實現窯爐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產業化應用,單位產品能耗進一步降低。(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國資委、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其他行業。現代紡織服裝行業突出品牌化、高附加值發展,以產業集聚化、產線智能化、產品高端化為重點,提升拓展高端紡織品供給應用,重點發展差別化、功能性、綠色環保的纖維及功能性面料,推動鞋服、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纖維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備技術,推廣非水介質印染設備及針織物連續印染設備,應用低溫印染、小浴比低能耗間歇式染色、高溫廢水熱能回收利用、蒸汽熱能梯級利用等先進工藝。先進裝備制造行業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發展,重點發展汽車、工程機械、電工電器等領域,發展壯大智能化專用設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高端裝備產業,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配套能力。積極開展一體化壓鑄成形、無模鑄造、超高強鋼熱成形、異質材料焊接、輕質高強合金輕量化、激光熱處理等先進近凈成形工藝技術推廣;開展抗疲勞制造、輕量化制造等節能節材工藝試點,推廣典型案例。電子信息行業突出“增芯強屏”延鏈補鏈發展,重點發展特色專用芯片、柔性顯示、LED、自主計算機整機制造及以5G為牽引的網絡通信等領域,培育壯大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多晶硅閉環制造工藝、先進拉晶技術、節能光纖預制及拉絲技術、印制電路板清潔生產技術等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制漿造紙行業鼓勵建設林紙一體化生產線及相應配套紙及紙板生產線、非木纖維原料紙漿生產線,推廣應用農林剩余物高效收集儲運、生物質裂解和能源轉化、低能耗蒸煮、多段逆流洗滌封閉篩選、黑液高效蒸發及高濃黑液高質利用和化學品高效循環回收利用、靴式壓榨、生物質固廢和沼氣利用、污泥余熱干燥等技術。食品加工行業突出生態化、特色化發展,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省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國資委、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工業節能與能效提升行動
1.開展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組織服務機構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主要工藝工序、用能系統、關鍵技術裝備、能源管理體系等開展系統性節能診斷,充分挖掘節能潛力,建立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庫。推進存量項目優化,開展鋼鐵、電解鋁、水泥、玻璃、建筑衛生陶瓷行業現有項目能效情況調查,建立企業能效清單目錄并向社會公開。推動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編制節能降碳改造方案,明確實施步驟、改造期限、技術路線、工作節點、預期目標等。加快電機、風機、水泵、變壓器等通用用能設備升級步伐,淘汰一批落后用能設備,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綠色低碳技術。加大能源系統優化、余熱余壓余氣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輔設施等改造力度。(省發改委、工信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工業能效標桿引領。嚴格落實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對新建、遷建或擴建的高耗能項目按國內先進水平開展節能審查。杜絕已淘汰的低效落后產能反彈、使用已淘汰的高耗能設備。組織制定嚴于國家標準、國內行業先進值和準入值的省級重點行業能耗限額標準,逐步完善指標先進、符合省情的能耗標準體系。全面開展能效對標,鼓勵企業對標國內國際能效先進水平和能效標桿水平,培育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能效“領跑者”企業,引導企業趕超能效“領跑者”。(省發改委、工信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工業企業能效管理。推動重點用能企業建立節能目標責任制,開展能源管理體系認證,設立專職能源管理崗位等。落實能源消費統計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定期開展能源審計、節能診斷,鼓勵企業按照自愿原則發布能源利用狀況年度報告。組織開展能源計量審查,督促企業完善能源計量管理制度,按要求配備、使用和管理能源計量器具,定期開展器具檢定校準。持續推進工業重點企業二、三級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加強平臺數據運維,全面提升數據質量。鼓勵龍頭企業帶頭執行企業綠色采購,強化采購中的能效約束。引導中小企業應用節能增效工藝技術裝備,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分行業領域推動完善中小企業能效合作服務機制,面向中小企業組織開展各類節能服務。(省發改委、工信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
1.構建綠色低碳產品開發推廣機制。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探索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和認證。聚焦消費者關注度高的工業產品,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目標,鼓勵企業采用自我聲明或自愿性認證方式,發布綠色低碳產品名單。推行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到2025年,培育一批生態(綠色)設計企業,實施綠色低碳產品評價相關標準,開發推廣綠色低碳產品。(省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大能源生產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加強能源電子產業高質量發展統籌規劃,推動光伏、新型儲能、重點終端應用、關鍵信息技術產品協同創新。貫徹落實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組織開展試點,推廣典型案例,加快基礎材料、關鍵設備升級。推進先進太陽能光伏電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優化實施光伏、鋰電等行業規范條件、綜合標準體系。加快大功率固定式海上風電機組和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研制。重點攻克變流器、主軸承、聯軸器、電控系統及核心元器件,完善風電裝備產業鏈。(省發改委、工信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大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大力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提高新能源汽車產業集中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車、郵政快遞、環衛、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比例。開展電動重卡、氫燃料汽車研發及應用。加快充電樁建設及換電模式創新,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電網絡體系。對標國際領先標準,提升汽車節能減排水平。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大力發展綠色智能船舶,加強船用混合動力、LNG動力、電池動力、氨燃料、氫燃料等低碳清潔能源裝備研發,推動內河、沿海老舊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綠色智能船舶研制及應用。(省發改委、工信廳、住建廳、交通運輸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大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將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墻體材料等產品碳排放指標納入綠色建材標準體系,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開展綠色建材試點城市建設和綠色建材下鄉行動,推廣節能玻璃、高性能門窗、新型保溫材料、建筑用熱軋型鋼和耐候鋼、新型墻體材料,推動優先選用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產品,促進綠色建材與綠色建筑協同發展。推廣高效節能空調、照明器具、電梯等用能設備,擴大太陽能熱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氣熱泵等清潔能源設備在建筑領域應用。(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住建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保障
(一)健全法律法規。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生態環保、節約能源等法律法規。完善地方法規規章,構建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工業法規體系。完善工業領域碳達峰相關配套制度。(省發改委、工信廳、司法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完善經濟政策。加大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落實各項節能技術改造、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發揮稅收對市場主體綠色低碳發展的促進作用。完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加大綠色低碳產品采購力度。落實并完善國家、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重點新材料應用保險補償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技術裝備、綠色材料應用。(省發改委、工信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稅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深化市場機制。積極參與全國、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統籌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電力交易等市場建設,做好能耗“雙控”與碳排放“雙控”制度銜接,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推進能源資源要素向優質項目、企業、產業流動聚集。發展市場化節能方式,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大力發展綠色貸款、綠色股權、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為碳達峰行動提供長期穩定的融資支持。推動利用綠色信貸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改造,在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支持一批節能低碳改造項目。拓展綠色債券市場深度和廣度,鼓勵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掛牌融資和再融資。(省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福建銀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強化節能監督管理。持續做好國家工業專項節能監察,強化重點企業、重點用能設備日常監察。完善節能監察工作機制,規范執法程序,加強節能監察隊伍建設,創新監察方式,提高監察效能,強化結果運用,實現高耗能行業重點用能企業、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監察全覆蓋,持續推動企業依法依規合理用能。依法開展落實強制性能耗能效標準、淘汰落后用能設備、執行階梯電價等情況專項監察和督查,對違規企業依法依規處理。(省發改委、工信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要求,指導和統籌做好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強統籌協調,強化部門合作,明確責任分工、工作要求和時間進度,推進落實各項重點工作,組織實施重點行動。加強對各地區工作指導,及時統籌調度各地區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進展。(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責任落實。各地區要把抓好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轉化為踐行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省委和省政府工作要求,堅定不移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結合本地區工業發展實際,編制本地區相關方案,完成本方案確定的各項任務,嚴格落實工業領域碳達峰目標責任,壓實工業企業主體責任,切實做好本地區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各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主動作為、各司其職、形成合力。省屬國企要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分解落實任務舉措,實施重大技術工程,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促進中小企業切實強化綠色低碳意識,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工藝,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深化宣傳引導。充分發揮各級節能中心、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專業組織、各類媒體的作用,大力開展節能宣傳周、低碳日活動,多渠道多形式組織宣傳教育。加大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分階段、多層次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培訓,提升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鼓勵企業組織碳減排相關公眾開放日活動,引導建立綠色生產消費模式,為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省發改委、教育廳、工信廳、生態環境廳、國資委、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趙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