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保督察的趨嚴和常態化,環保打假也力度更大。就在3.15前夕,生態環境部公開4起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對環保作假行為給予重拳打擊。碳排放報告數據造假在3·15前后被通報,加上“雙碳”自去年兩會期間被寫入政府報告后,就意味著碳減排、碳核查、碳監測等系列相關詞匯伴隨產業不斷發展都將得到重視,目前已有多家環保企業布局碳監測領域,未來還會有誰積極布局,中國固廢網將持續關注~
昨天,一年一度的央視3·15晚會,讓不少作為消費者摩拳擦掌,“美女主播是摳腳大漢”、“號稱老壇工藝的酸菜,實則是工人光腳土坑腌制”、“來自緬甸翡翠,一張布景,全靠主播演技”……
盡管各行各界的造假、質量問題花樣百出,但每年3·15曝光的問題或許只是冰山一角,3·15后企業的信譽坍塌和消費者信任危機對于企業打擊才是致命傷,一晚過去,不少電商和商鋪已經悄悄下架“酸菜”相關產品,某寶目前已經無法搜索到老壇酸菜方便面的任何產品……
而隨著環保督察的趨嚴和常態化,環保打假力度更大。就在3.15前夕,生態環境部公開4起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對環保作假行為給予重拳打擊。
碳排放報告,造假玄機多
雖然3·15晚會,央視的鏡頭沒有投入環保領域,但是在造假方面,環保造假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3月14日,生態環境部公開4起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4家公司因篡改偽造檢測報告、制作虛假煤樣、報告結論失真失實等突出問題被點名。
此次典型案例涉及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碳能投)、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創碳投)、青島希諾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希諾)、 遼寧省東煤測試分析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遼寧東煤)四家企業。
4家企業中,2家涉嫌偽造監測報告,2家出現核查問題。
1. 篡改偽造檢測報告
經生態環境部查實,中碳能投篡改內蒙古鄂爾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檢測報告、授意指導企業制作虛假煤樣送檢、碳排放報告編制不實,造成報告內容失真。
就生態環境部的通報,中碳能投迅速在其官微進行回復,指出將強化對碳排放權相關法規制度和文件的學習,并不再承接新的碳市場咨詢業務,為存續項目提供合規性服務后,有序退出碳市場咨詢業務。
另一家涉嫌編造虛假檢測報告的企業——遼寧東煤,因編造虛假檢測報告(2020年以來,為多家集中送檢煤樣的控排企業分月出具日期虛假的元素碳含量檢測報告,篡改收樣日期和檢測日期)、偽造原始檢測記錄問題被通報。
遼寧省東煤測試分析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偽造樣品檢測委托書
2.核查程序不規范、核查結論失實
在生態環境部通報中,中創碳投、青島希諾存在問題相似,都存在核查報告“掛名”現象突出,核查報告簽名人員與現場實際核查人員不符以及核查結論失實等問題。
面對相似問題的通報,青島希諾第一時間做出回應,落實生態環境部通報問題,并提出將積極優化內部業務的管理制度,嚴格管控審核及質量控制機制。
巨額利潤是碳監測造假的主因
3·15風口被生態環境部通報的四家企業都是碳排放核查的老機構。 “這等于宣告企業自斷前程,相關業務徹底涼涼。”在惋惜之余,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近年來,一些企業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鋌而走險,已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
就目前中碳能投最新聲明來看,“不再承接新的碳市場咨詢業務”,正是業務涼涼的表現之一。
盡管去年2月起,就開始施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其中第三十九條,更是明確:重點排放單位虛報、瞞報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對虛報、瞞報部分,等量核減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額。但造假卻無法杜絕。
據中國環境報采訪,不少受訪者稱,“一些機構和企業簽訂服務合同,雙方以富余出的碳減排量在市場上交易所產生的利潤按比例分成。改幾頁紙的功夫,相差幾百萬到上千萬,這事兒誰能扛得住。”
巨額利潤差、排控企業造假懲處力度不足、碳排放核查機構的約束較差構成碳排放檢測報告造假屢報不止的閉環。中國環境報采訪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向記者坦言,國際上通行的辦法是由第四方機構對第三方核查機構核查的真實性做專門監管,如果發現違約,予以吊銷營業執照。但目前在國內,第三方機構的監管體系不夠完善,大大小小的核查機構都充斥著市場,目前對一些核查機構的咨詢認證系統也尚未形成嚴格有力的約束和監管體系。“相關企業換個‘馬甲’另支一攤,又可以繼續做起碳咨詢業務了。”
風險和機遇同時到來,造假曝光將對碳監測市場釋放何種機遇?
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造假是有小智而無遠見的體現,此次生態環境部選擇在3·15期間報道碳監測這一問題,也體現政府將對數據造假整治的決心。此前生態環境部也表示將推動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保障執法力度。
基于產業角度出發,加大對碳排放數據造假的打擊力度,未必不是好事,政府對碳排放報告數據造假容忍力度收緊,意味著碳監測市場有望在剛性需求下得以大力發展。
據了解,碳排放量的測量方法主要為兩種:一是基于核算,二是基于連續監測。目前,我國主要采用核算法來量化碳排放數據,并先后發布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4個重點行業企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指南。相比于核算法,連續監測的方法可避免核算過程人為因素干擾造成的數據失真。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高級工程師梁宵指出:“對于固定源排放來講,無論是C02還是CH4的監測,國產儀器設備成熟度相對較高。對于環境空氣來講,屬于比較新的領域,監測方式和技術難度較大,國產儀器需加大研發力度,部分產品已經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仍需根據應用測試情況來進行綜合評估,用數據來說話。”
正因技術缺乏和政策引導下市場需求被激活,具備相關技術的企業或在未來碳監測市場中搶占市場先機。
據中國固廢網此前了解到,生態環境部在去年9月發布的《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中指出,將在唐山、太原、上海、杭州等16個城市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其中在重點行業層面將選擇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寶武、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光大環境、北控水務等11個集團公司開展溫室氣體試點監測。
其中光大環境已經開始自主研發完善碳排放核算模型,用于評估自身碳排放水平并制定未來碳減排策略;成立碳中和技術研發中心,打造面向“雙碳”戰略的創新平臺;圍繞碳捕集技術和裝備等“雙碳”相關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北控水務專門組建了專項工作團隊和課題組,并給予資金支持,同時以北控水務百余座水廠實際運行數據為基礎,進行碳減排與監測實踐。
碳排放報告數據造假在3·15前后被通報,加上“雙碳”自去年兩會期間被寫入政府報告后,就意味著碳減排、碳核查、碳監測等系列相關詞匯伴隨產業不斷發展都將得到重視,目前已有多家環保企業布局碳監測領域,未來還會有誰積極布局,中國固廢網將持續關注~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