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印發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等系列指示批示精神,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等要求的具體舉措,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綠色發展、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工作內容。
水環境污染是當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最復雜且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二十多年來,中國水污染狀況面臨的挑戰不斷發生變化,COD(化學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等指標尚未全面控制,富營養化問題仍然存在,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一些新型有毒化學物質的污染風險不斷凸顯。隨著碧水保衛戰的持續推進,環保投資和污染整治力度不斷加大,“十三五”時期成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最大的五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83.4%;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到0.6%;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不含州、盟)2914個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超過98.2%,2804個飲用水源地10363個問題整改完成。現有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110個入海控制斷面和水利部門4493個水功能區斷面(合計6543個斷面)。
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兩個主要來源,點源污染由于其排放時間、地點和成分基本已知,隨著公眾意識和監管力度的提高,污染問題正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相對于點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隱蔽性、治理難度大等特點。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2017年農業源COD、氨氮、總氮、總磷排放量分別為1067.13萬噸、21.62萬噸、141.49萬噸、21.20萬噸,分別占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49.8%、22.4%、46.5%和67.2%,農業面源已成為水生態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過量的氮、磷等面源污染物進入水體,是造成湖泊、水庫和海灣富營養化和有害藻類“水華”暴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太湖約58%和40%比例的總氮和總磷來自于農業產生的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已嚴重威脅我國水環境安全,治理工作亟待加快推進。
《實施方案》提出要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總體部署,以削減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促進土壤質量和水質改善為核心,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十四五”期間,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工作,要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做好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機制、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等三項任務,在重點流域區域開展一系列試點示范。《實施方案》針對性強,對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義。相關建議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綜合分析影響因素,開展試點示范。農業面源治理試點地區的選擇要根據農業污染源類型分布、地理氣候條件、環境質量狀況等因素確定,分區分類采取治理措施。在污染物排放量方面,以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結果為基礎,選取農業源污染物(總氮、總磷)排放量總和占比高的省份;在污染類型方面,應涵蓋種植業、養殖業兩種監管類型;在區域分布方面,應涵蓋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在流域分布方面,應涵蓋嘉陵江、汾河、太湖、巢湖、白洋淀、丹江口庫區等農業面源污染重點水域;在空間分布方面,應涵蓋東中西部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省份,做到統籌兼顧,重點突破。
二是統籌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著重開展源頭治理。由于農業面源污染來源分散,遷移過程呈現時間上的隨機性和空間上的不確定性,對受納水體環境質量的影響存在滯后性等特點,過程攔截和末端治理較難控制,在治理上應更加注重源頭治理。在流域治理上,要突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以水生態修復為核心,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系統治理。通過減少農業投入品、提高資源化利用率,結合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注重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增強各項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提高綜合治理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三是突出科學治污,加強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科學治污是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基礎,要遵循客觀規律,強化對環境問題成因機理及時空內在演變規律研究,科學安排任務量和時序進度,切實提高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有效性。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專項圍繞“三河三湖一江一庫”等重點流域,攻克了重污染河流和富營養化湖泊綜合治理、面源污染控制等關鍵成套技術,在太湖、遼河等重點流域開展綜合示范,基本建立了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十四五”期間應盡快整合科技資源,根據污染類型和主要成因,系統梳理關鍵技術,分區分類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庫;總結試點示范成功經驗,形成一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并推廣應用;同時依據現狀分析短板,加快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評估技術為重點的聯合攻關,集中力量研究農業面源污染本地化評估模型和源解析技術方法,研發先進的自動監測、快速監測設備,推廣成熟適用技術。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科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