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 江蘇率先探路
發布者:管理員 發布時間:2021-01-18 瀏覽次數:1876 來源:新華日報
1月12日早上9點,天寒地凍,南京江寧水務集團常務副總經理王念保已在江寧都市型生態安全緩沖區里轉了一圈,將進水口和出水口在線監測數據一一看過,心里踏實了。“進水口COD濃度11毫克/升,總氮濃度10.4毫克/升;出水口COD濃度8毫克/升,總氮濃度7.8毫克/升。這說明,即便是冬季,緩沖區凈化水質也能保證效果。”
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是江蘇在環保領域的重大政策創新。去年,江蘇省將建設生態安全緩沖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納入省政府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出于“為環境增容、為企業減負”的考量,一年來,全省推出一批試點項目,為緩沖區建設探路。
達標還要凈化 “工程水”變“生態水”
在泰興經濟開發區,記者在人工打造的生態安全緩沖區邊上走,緩沖區由高低不同的生物氧化塘、垂直潛流濕地和清水涵養塘三部分組成,總規劃建設230畝,已建成的80畝看起來更像是個濕地公園,成為開發區里的新風景。
泰興經開區的污水原來由濱江污水廠處理達標后,直排長江。如今,污水處理廠的達標尾水通過地下管道導入緩沖區凈化,出水主要指標從地表水劣Ⅴ類提升至Ⅳ類。泰興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白學軍指著濕地說,別看水面綠草盈盈,水下還有1.5米深的火山石進行吸附,更有墊層防污水下滲。
為了給緩沖區探路,提升園區水環境,南京水科院博士王永平去年調到泰興經開區掛職。“每天上班前,都要去緩沖區看植物長勢、出水水質,如果出水流速異常,那肯定是有管道破損或堵塞……”
泰興這片緩沖區,正是江蘇省緩沖區的試點項目,可謂“樣板間”。生態安全緩沖區是指生態空間中具有消納、降解和凈化環境污染,抵御、緩解和降低生態影響的過渡地帶,比如濕地、河流、山地和林地都可以劃為緩沖區。目前江蘇生態緩沖區以濕地為主。
“在全省開展緩沖區建設,是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的迫切需要。”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坦言,近年來,雖然江蘇省水環境質量取得大幅改善,但與周邊的浙江、上海相比,還有差距。此外,水生態功能退化嚴重,部分河流生物多樣性銳減。
緩沖區建設,不僅凈化了水質,還美化了環境,一片片緩沖區仿佛一顆顆翡翠,鑲嵌在城市周邊。
去年12月,記者探訪常州市江邊污水處理廠旁的緩沖區,但見濕地中蘆葦金黃、白鷺飛舞。江邊污水處理廠離長江不到3公里,占常州污水處理量的三分之二。“沒有緩沖區前,尾水直排長江。”常州市排水管理處前期技術科副科長董陽坦言,雖然達標,但對長江仍有一定負擔。緩沖區建成后效果明顯,12月監測數據顯示,尾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指標減少近30%。“建緩沖區,將‘鄰避’變為‘鄰利’。傳統污水處理廠水池露天,異味大,居民避而遠之。緩沖區建設后,成為城市一道亮麗風景線。”
江寧的都市型緩沖區,緊靠南京繞越高速東側,高架橋旁還有高壓電線鐵塔,原來是江寧科學園污水處理廠內的一塊存放垃圾的廢地。王念保說,緩沖區建成后,改善了秦淮河水質,廢地變公園,成為生態教育基地。
“原來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水中微生物含量比較少,通過緩沖區,在生物多樣性上進行改變,讓原來的‘工程水’變成了‘生態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處處長朱德明說,目前的試點主要是生態恢復型的,著重凈化提升污水處理廠尾水。今年,將針對不同情況,探索多種新類型。
利用自凈功能 降低治污成本
鳶尾,是一種被廣泛應用于水質凈化的植物。在南通海安,10個緩沖區已破土而出,如同十叢鳶尾花,讓海安碧水環繞。
“海安市地處長江水系與淮河水系交匯點,水環境治理壓力大,污染物負荷較高。海安市委市政府很早就下定決心,建設生態緩沖區。”海安生態環境局綜合科科長楊曉燕介紹,10個項目實現了海安市域內污水處理廠全覆蓋。
江蘇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股份公司專家介紹,海安10個緩沖區運行后,預計每年COD消減705噸,氨氮123噸,總氮79噸,以一年建設期,10年運行期為計算期,尾水生態處理收費標準以0.35元每立方米收取,遠低于污水處理廠尾水從一級A提升到準四類通常所需的處理成本。
“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在江蘇比較高的標準是一級A,但一級A也只相當于地表水劣Ⅴ類。”朱德明介紹,如果污水處理廠的水都排到河湖當中,河湖仍然承受不了,如果要提標改造,成本越提越高,傳導到企業,企業難以承受。“怎么辦?江蘇另辟蹊徑,通過緩沖區建設,恢復水生態系統,提高水環境容量,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
“泰興濱江污水廠配套的緩沖區總投資9800多萬元,設計處理能力為8.5萬立方米/天。濕地主要組成部分是多年生種類的水生植物,維護好可自我更新繁殖;填料一般五六年再更換。按照類似濕地養護經驗,噸水凈化處理費用低于3毛錢。”王永平告訴記者,如果對泰興濱江污水廠提標到地表Ⅳ類水標準,以現階段比較成熟的MBR膜工藝為例,同樣的設計水量,提標需投資近3億元。此外,提標后深度處理工藝需投加藥劑或者定期換膜,噸水運行成本在1元-2元之間。相比而言,人工濕地顯然更經濟。
“目前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工藝主要針對有機污染物,對濃度低的激素、抗生素、化妝品殘留物等新興污染物關注較少。”董陽介紹,使用人工濕地進行凈化處理,后續研發、建設成本較低,從長遠來看,有利于降低治污成本。
“當前,污染治理處于‘攻堅深水期’,加之全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高位運行,進一步控制污染增量的邊際成本越來越高,難度也越來越大。”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于紅霞說,通過打造緩沖區,可以有效利用溝渠、池塘、濕地等區域,有效整合生態環境資源,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然凈化能力削減污染負荷,實現治污成本的顯著降低。
環保新探索 還須破解諸多難題
將于5月1日施行的《江蘇省水污染防治條例》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在太湖、長江、京杭運河沿岸、城市近郊、工業集聚區周邊等區域,整合濕地、水網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建設生態安全緩沖區,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
目前,江蘇的緩沖區建設成效明顯,但緩沖區是新興事物,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緩沖區建設還存在一些難題。
這個冬天,江蘇多地最低氣溫極值破紀錄。在采訪中,記者看到,不少以濕地為主的緩沖區受冬季低溫影響,植物幾乎全被凍死,自然凈化的效果受到影響,出水水質波動。
部分試點正嘗試破解。江寧都市型生態安全緩沖區,由“生態芯”濕地、表面流濕地、方山溝三塊構成,其中,80%的凈化功能由“生態芯”承擔。記者看到,“生態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層用箱體種植了有凈化功能的耐寒植物,下層是微生物濾池。
“生態芯濕地綜合利用物理吸附、植物吸收及微生物降解,有效保證了低溫穩定運行。”領先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雪梅說,上層種有植物的箱體相當于棉被,可確保地下3.5米深的微生物濾池溫度達到15℃,讓微生物保持活躍,正常工作。
在江蘇省一處緩沖區,記者發現,由于進水含工業廢水,其中有較多的鐵離子,導致出水水體有輕微的紅色。業內專家提醒,緩沖區建設不是千篇一律。由于工業廢水成分復雜,可生化性較差,水質不穩定,對于濕地處理系統凈化能力要求較高。在緩沖區設計上,要充分考慮進水的污染特征。
緩沖區是社會公益性項目,各地資金籌措方式也不盡相同。緩沖區初期建設費用較高,不少地方呼吁,希望獲更多政策支持。“江寧的這片緩沖區,我們建設費用是5000多萬元,基本為企業自籌,這還不包括59畝土地的成本。”王念保說,污水處理廠內還有一塊35畝大的空地,計劃建成緩沖區2期項目,但企業自籌建設資金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有的地方認為,建設緩沖區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占用土地指標,缺乏內生動力。對此,朱德明介紹,接下來環保統籌資金中會考慮緩沖區建設,另外,緩沖區建設工程實現的污染物減排總量,可用于本區域項目總量平衡調劑,進行擴大再生產。
海安已在探索。楊曉燕介紹,針對緩沖區實現的污染物減排總量,在征得相關部門確認后,由海安市國有公司集中收儲,通過排污權市場交易來以保障民生或重點優質項目推進。此外,國有公司獲得的排污權交易費用將建立專項資金以維持生態安全緩沖區正常運行管理開支。
“建設生態安全緩沖區是一項全新的嘗試。”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表示,要充分發揮尾水濕地綠色生態屏障作用,強化規劃引領,提高凈化效率,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環境容量和空間,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助推高質量發展。
免責聲明:本版內容來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QQ:190512968)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