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層面環保督察的力度持續強化,不僅直接帶動了更多環保市場需求的釋放,也給環保企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環境治理越來越強調用效果說話,對項目的運營能力要求必然逐步提高。而PPP政策收緊,也與此前大量非特許經營的政府購買服務PFI類項目有關。很多出現問題的PPP項目,多是由于運營端松動導致的。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第一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已經全部完成,第二輪督察即將啟動。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新《規定》提出了每五年一輪的常態化督察方式以及例行督察、專項督察和“回頭看”等三種督察類型。這再次印證了國家強化環保督察的力度。
中央層面環保督察的力度持續強化,不僅直接帶動了更多環保市場需求的釋放,也給環保企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環境治理越來越強調用效果說話,對項目的運營能力要求必然逐步提高。而PPP政策收緊,也與此前大量非特許經營的政府購買服務PFI類項目有關。很多出現問題的PPP項目,多是由于運營端松動導致的。
北控水務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李力在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表示,環境產業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服務業,關鍵是要把好“運營”關。
環保龍頭業績穩步增長,“運營”成為服務的關鍵環節
隨著類似PPP等行業政策的不斷規范,無論是政府、行業企業,還是金融機構等都會更加傾向于重視項目后期的運營維護效果。中國水網梳理101家環保上市公司2018年的業績情況發現,北控水務、首創股份等環保水務龍頭企業年度業績同比都保持了穩步增長。有業內人士表示,這與該類企業對項目的穩定、高質量的運營高度相關。
李力指出,雖然大批央企憑借良好的工程能力和融資能力,在PPP盛行時代強勢進入了環境產業。但隨著國家對環境治理效果要求的強化,他們在運營端的綜合能力亟待提升。
在今年的水業戰略論壇上,李力也曾提到,做好運營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堅守底線,即解決基本面問題,控制好“一進兩出”,“一進”是進水,“兩出”是出水和排泥;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高線(相關閱讀:北控水務李力:行業影響力企業發展理念的思考和實踐)。如北控水務著力打造的全國性“標桿水廠”、打造全國性“標桿水環境項目”,以及智慧云平臺 BECloudTM、云化應用、數字雙胞胎等。具有行業內競爭力的品質質量高地已經初步形成。
經過十年來的發展,目前北控水務已經擁有的水廠達到937座。北控水務運營總監兼運營管理中心總經理劉偉巖介紹,這937座水廠全部由北控水務獨立運營,要始終確保項目的可控在控,從而把好運營端。北控水務也探索出了“定標-培訓-檢查-整改-督辦-再優化標準”的閉環工作方式。同時,開通運營企業“一星至五星”的提升通道,開創了水務行業運營管理模式的先河。
今年被北控水務定義為企業的“品質質量年”,明確兩大任務,抓標準、抓交付,實現全員理念統一、目標統一、行動統一。而在2018年年初,北控水務還正式推出了資產管理平臺、運營管理平臺“雙平臺”戰略,向輕資產企業邁進。李力表示,向輕資產轉型是環境產業的大趨勢之一,中國水務環保領域市場必然會越來越走向細分,“資管方”和“運營方”必然逐步成熟與分化。向輕資產業務的回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運營服務要求的不斷升級。
首創股份也在過去幾年間以不同合作形式承接了十幾家專業的輕資產公司來進一步提升自身在運營管理、工程建設、信息化等專業領域的能力。從2018年首創股份的業績來看,以能力驅動為核心的輕資產業務拓展模式的毛利率水平高于傳統的重資產拓展模式,水環境治理業務的利潤在首創股份整體利潤中占比已超過三分之一。
強監管倒逼,行業運營中的癥結浮出水面
在嚴監管的背景下,環境產業的需求和風險也在發生變化,行業多年的癥結也不斷暴露出來。如污泥處置責任的歸屬問題;進水超標導致出水超標的責任歸屬問題等等。觀韜中茂(杭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浙江省律協環資委主任陳國強曾指出,環保督察對改善生態環境肯定有利,但也對污水處理廠的運維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來,由于進水超標導致出水超標的案例時有發生。去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一起污水處理廠控告當地環保局罰款的案件曾引起了行業的廣泛熱議。“污水廠進水超標導致出水超標到底該追究誰的責任”一直是困擾水務運營的一大難題。
《兩山經濟》作者、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認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環保企業必須坦然的面對進水超標帶來的出水超標問題。必須坦然的接受,哪怕不是企業的責任,也必須與政府、工業企業一起認真的嘗試改變邊界。
而事實上很多環保企業已經在積極探索解決的路徑。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總經理王光輝在2019水業戰略論壇上曾介紹,針對水質超標的問題,首創股份更多地從自身能力建設上采取了措施,把內生能力共同建造起來。2015年開始對所有水廠進行監管,2016年開始要求全部水廠在進水端和重要的處理單元安裝在線儀表,要求把水廠的操作臺賬和日志保存記錄好,對所有的水廠化驗員進行認證、培訓,建立企業的內部標準。
北控(大石橋)水務發展有限公司也曾因為進水超標導致出水超標,據了解,2015年年中,當地將大石橋市工業園區內污水管網并入市政主管網,大量工業廢水進入,持續對生化系統造成嚴重沖擊。北控水務出具相關通報中也指出,自2015年~2018年上半年度,當地主管部門累計欠費4497萬元。
北控水務集團運營總監兼運營管理中心總經理劉偉巖介紹,督察力度的空前,也加大了地方政府對問題的重視程度,北控水務一直積極配合地方政府解決存在的問題。2018年11月,北控(大石橋)水務發展有限公司出水全面達標,解除督辦。
“當然問題解決的過程是不容易的,即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下決心解決,并加大對污水處理廠上游污染企業超標排放的執法檢查力度,也需要污水處理企業積極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做好協助督查。”
劉偉巖表示,北控水務一直以來都主動承擔責任采取措施防止污水廠進水超標,通過企業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減少進水超標對自身的影響。目前北控水務已經與很多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建立了聯合環保督察員制度,積極與政府進行溝通,配合政府部門取樣檢測,促進來水達標率的提升。
“環保督察的常態化,對行業企業來講必然是一大利好。”李力指出,環保督察在某種程度上讓長久沉積的行業問題得以暴露和更好地解決。通過環保督察規范市場,減少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
但陳國強也指出,很多時候,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的問題不僅僅是污水廠內部污染治理的問題,還得考慮上游進水、管網、水量等問題。基層執法過程中執法人員如果把握不好,簡單粗暴,進行一刀切執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需求側、供給側、監管側 需要全面完善和做好協調
“環保督察的常態化,讓環保的需求更加真實。”李力表示,這必然倒推產業更快地走向良性發展。但從目前產業面臨的問題來講,要真正把好運營端,回歸服務業的本質,無論是需求側、供給側、監管側都要不斷完善和更好協調。
需求側:需要進一步強化政府誠信
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扎實打好三大攻堅戰,全面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傅濤強調,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所覆蓋的領域,只有30%到40%直接計入了產業的范圍,未來很大一部分需求還在陸續釋放。
這也間接表示,嚴監管下帶來的風險,很大程度上也是需求側需要面對的。李力認為,讓更多需求市場得到真實落地的前提是政府誠信的加強。現階段,很多民營企業面臨了融資壓力。事實上,銀行對這部分企業的甲方誠信的擔憂,也是導致民企銀行貸款變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國企因為背書能力相對較強,才相對貸款壓力較小。
供給側:追求有質量的增長
去年很多環保企業陷入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盲目擴張導致的。李力指出,環保行業具有競爭性進入、壟斷性持有等特點,所以一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忘記初心,偏離以客戶為導向的中心。當前,受外部環境影響,整個行業缺乏“長期主義”的觀念,部分業內企業急功近利。
“對于企業來講,不顧質量的發展,必然會導致走向滅亡。”李力介紹,北控水務在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秉承“有質量”發展及“高質量”運營的原則,堅守達標運營紅線,嚴控項目運營風險,不斷提升運營管理標準化水平。北控水務一直對標國際國內同行先進企業,全面開展運營管理培訓,不斷提升項目運營管理水平。如依托“北控水務學院”,已經連續開展9年“北控水務-清華大學環境工程高級經理人研修”培訓,6年“污水處理廠廠長培訓班”。
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宏觀經濟政策和外部經濟環境肯定會不斷波動和變化,在這種變化中企業需要保持穩健的經營風格。
同時,從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力度來看,環境產業的市場空間是不容置疑的。但李力也指出,環境產業屬于靜脈產業,行業的土壤比較貧瘠。就如同生物池的微生物一樣,長期處在寡營養的狀態下。這就給供給側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
“企業如果要長久發展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從目前產業的發展來看,很多以技術見長的、細分領域的環保企業都保持了穩步的發展狀態。
監管側:要系統性解決行業的共性問題
只有嚴格標準的環保監管,才可能推動企業建設運營往更高、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曾指出,合理、適度的環保督察實際上對環保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可以釋放出更大的治理需求,長期利好環保行業的規范發展。
“但精準、專業的監管以及監管力度的把握尤為重要。”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基礎設施投融資(IGH)合伙人/國家發改委、財政部PPP雙庫定向邀請專家李煒認為,環保監管的目的不是為了處罰或者罰款,而是為了環保行業往更好的方向發展,通過監管保護規范操作、治理成效顯著的企業,同時把環保治理能力欠缺、治理效果不佳的企業逐出,優化環保行業競爭環境,通過市場化手段真正改善環境服務。
在最新的《規定》中,明確了今后承擔重要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的國務院有關部門及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有關中央企業也將納入督察范圍。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李力建議,監管的力度要進一步強化,同時系統性解決行業的共性問題,推進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