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生態工程實施時,一定從“水利我”單項思維的轉變為“我也利水”的循環思維;要考慮到水最需要什么,讓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態,這樣水體生命力才有可持續性。筆者從水生態的設計,建設,運營,文化孕育等幾個方面哲學的闡述了幾個基本原則和常見問題,以供業界參考。
水生態的設計:水土不分家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必須同時有水和土兩個要素才能算合格的生態系統,才能滋養出優質的生命。“綠水青山”說的就是好水加好土,這樣才能構成優良的生態。
在生態工程設計時,一定從“水利我”單項思維的轉變為“我也利水”的循環思維;要考慮到水最需要什么,讓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態,水土不能分家,這樣水體生命力才有可持續性。有很多河道工程,都將河床和坡岸全部硬化,隔絕了水體和大地土壤的連接,水呆在里邊也會感覺跟囚籠一樣,“岸上郁郁蔥蔥,河里寸草不生”,水體完全被孤立,水生態系統根本無從談起。
從祖國傳統文化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水在天地間循環,但河床硬化,讓水體只得天氣而不得地氣,水土分了家,沒有地氣的滋養會引起水體的陰虛,陰的能量缺失會讓水變得很脆弱,自凈能力變差。
傳統文化“五行”關系中,土克水,土對于水體有制約作用,土可以減緩水的流速,可以限制水體的形狀,水體到了有土壤的地方就會慢下來,沉下來,正式這種制約才有了生命的繁衍,才會形成生態環境。
從微觀來看,所有生態系統的構建,最初是必須有微生物的參與,微生物也是生命的最初形式,然后才能慢慢的演化出各種植物和動物的群落。土中的微生物是最為豐富的,通常1克土壤中有幾億到幾百億個。幾乎所有的植物都依賴與土壤的營養供給;土壤實際上是各類生態形式的基礎。
水生態的建設:工程化和生態化的關系
水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普通工程建設是完全不一樣的。簡單來講,一個是功能形體的拼接,一個是生命體系的塑造,一個是形,一個是魂,塑形易而鑄魂難。
目前很多PPP項目都是把生態建設和工程建設同時放在一個籃子里。從設計方案和預算來看,還都是工程性的內容占大頭,道路、橋梁、管網、水廠、河道等工程等投資占絕大部分的比例。而水環境,園林景觀,花花草草等自然生態性的投資雖少,但卻是整個項目的靈魂和核心。
簡單講,生態的節奏和工程的節奏一個慢一個快,水生態建設不是蓋樓,他的建立是個逐步和漸進的過程,和各類傳統市政工程的建設完全不同,所見并非所得。
今天運來土,明天載了樹,后天澆了水,就可以歇著看景了?!生態系統的形成遠不是那么簡單的,各種生命形態被結合到一起,都有一個相互適應,相互磨合的穩定過程,在最初的時間里,暴露的問題會相當多:土里不能生長出新生命,已經栽種的植物難以成活;水體自凈能力很差,水質很難清澈,水華現象頻頻發生;動物的種類不平衡,某種動物數量瘋長,很難限制等等。各個生態元素間互相磨合的過程很有可能是按照“年”來計算的。
無論是項目業主方,還是建設單位,要充分認識到生態建設部分和傳統工程部分之間的差異,在建設和驗收時需要區別對待,一定要將水生態部分重視起來,多傾注一些精力,多一點耐心,多一份耕耘,最終讓整個工程做到形魂并俱。
工程材料和工程垃圾:建設生態的同時不能損傷生態
在工程建設期間,常有大量的建筑垃圾被丟棄在土里,即將竣工時被建設單位“一蓋了之”,藏在土壤中的這些工程材料會讓栽種的植物成活率降低,而且對于土壤內各種昆蟲群落的生長都受到影響。
還有河道工程中,河床和坡岸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和水體長期接觸,經過風吹日曬,會造成水體的PH值升高,呈弱堿性。
這些非自然的東西被埋在生態系統中,暫時被表面的土層和水體所掩蓋,帶來的問題是長期的緩釋的不易被發現的,但經過日積月累其破壞力終會顯現出來。
建筑垃圾的原地填埋是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幾乎是所有施工隊的潛規則做法。但在生態文明寫進憲法的新時代,我們的施工方式必須要生態化,工程監管更要嚴格,在建設生態的同時絕對不能損傷生態。
水生態的運營:水華的困擾
水華現象會在春夏兩季頻繁出現,會在短時間內突然爆發,大量的藻類漂浮到水面,呈綠油漆顏色,厚厚的且難以去除,這是水生態保持的一大難點。
水生態是個綜合有機體,水是各方的連接部分,水里出現水華問題不能只去研究水,實際上整個系統不協調造成的,需要更綜合和更宏觀的看問題。研究生態系統出現的問題必須要突破“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思維。
從祖國傳統中醫角度去看,水華的現象是系統陰陽不平衡的表現,天氣升溫而地氣不足,水體陰虛,陰的能量過少,水體生命力虛弱,無法束縛生長在水底的藻類,導致藻類上浮。
地氣代表大自然陰的能量,所謂陰虛就是體內清涼的能量不足了,陰的能量無法制衡陽氣,所以在天氣升溫較快的情況下水里陽氣過盛而產生水華。
水體的地氣不足有幾種情況,一種是河床被硬質化,二是由于來水水源中污染成分過高,沉積在底泥中,微生物無法分解,地氣受到瘀滯和阻攔,三是底泥固化等不合理工藝的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治療方式不能去簡單的消滅這個現象,看到現象后的本質,用更生態的方式去治療。解決方案就是要給水體降溫、滋陰和防曬,目的就是避免水中的陽氣過剩,升溫過快。生命體內能量必須均衡,才能健康。
適時利用流動和循環給水體降溫,將底層溫度較低的水抽至水面,增加水體表面的水力循環。
給底泥清淤,讓地氣能冒上來,給水體滋陰,保持水體內的陰陽平衡。或是給水體底部間歇性曝氣,將淤滯的泥體沖開,破除底泥的厭氧環境,讓地氣升騰起來。
移植一些盆栽的水生植物,比如荷花,利用荷花葉子的給水打傘,防曬降燥,避免水體溫度過熱。荷花葉子之所以進化呈傘狀,實際上就是因為水體在夏天有降溫的需求。
水生態的構建和祖國傳統文化的回歸
我們是個古老的民族,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良好的水生態孕育了我們民族的千年的文化,祖國的傳統文化都是始于農耕文明,農業的興盛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水土,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但進入工業革命以來,母親河都被當成了工業污染的下水道,高速發展給自然環境急劇的破壞,傳統的農耕文化也都變成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汽車文化,電子文化,拜金文化,越來越遠離大自然。
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會孕育什么樣的文化;良好的水生態可以開闊心肺,健康肌體,凈化心靈,人們回歸到自然就可以看到水和土,就能關注天和地,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沐浴在自然中才能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各項基礎元素。隨著良好生態系統的建立,根植于自然生態的祖國傳統文化必將會重新璀璨。
結語
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更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們要從“透支式發展”過度到“補償式發展”模式;應對自身發展和生態構建的意義一定要有更清醒的認識。
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將祖國的水生態系統守護好,建設好,經營好。做項目的時候,掙錢和回饋生態要并行。項目可以少掙錢,但一定要營建好水生態,不單要算“投資回報帳”,也要算“子孫帳”,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給子孫留下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