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追求自身營利最大化和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環境屬于誰?企業踐行環境責任,最終要由誰來買單呢?
企業履行環境社會責任會提高其產品知名度,也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形象。但有些時候,企業會因考慮了環保因素而將自己的部分產品提高價格。消費者如果愿意為綠色發展買單的話,就需要花高一點的價錢。
于是,很多人不禁提出一個疑問:企業踐行綠色環保的社會責任,究竟自己該不該為此買單,若自己不買單,又該由誰買單?
十幾年前,貴州省貴陽市當地一款名為“好一多”的牛奶,雖然它一問世幾乎就把貴陽當地的牛奶價格整體拉升了幾乎1/3,但依然得到了市場較好反饋。
它打出“音樂牧場”牌,消費者覺得,每天給家人喝的是聽音樂的奶牛擠出的牛奶,它必定是愉悅的,無抑郁之毒。直至今日,這款本地生產的牛奶,依然俏銷市場。
其實,就牛奶營養成分而言,
2.2元的和1元以下的牛奶可以說沒有差別。
享受“對牛彈琴”的牛奶,
和圈養的奶牛產的牛奶
真能有1/3甚至1倍以上的差距?
然而,市場顯示,人們愿意多花一定的購買成本,只想和企業一起扛起環境責任,讓企業保證生產現場干凈、舒適,讓生產物料開心,人們花得安心。
在國外,消費者自愿為企業踐行社會責任買單的例子也不少。
2006年,德國議會通過“動物福利法案”,要求在2009年全面禁止傳統籠養模式。4年后,在動物福利組織的壓力下,德國食品零售商宣布不再接受傳統籠養模式下生產的雞蛋。
2012年,德國籠養比例已降低至13%,且全部是富集型籠養。其他國家如荷蘭、瑞典和英國均低于50%。大體來說,西歐和北歐都在積極地向新型養殖模式轉變。
數據顯示,實施“蛋雞福利計劃”的前歐盟國家的雞蛋出場價格普遍在每打1-1.5美元之間,之后,其零售價格高達每打約 4.1 美元。而居民也有選擇權,自愿選擇是否為踐行動物福利的成本買單。
除了企業將綠色發展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情況,國家掏腰包的也是一大類型。我國的家電制造業就是明顯的實例。
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家電業產值超過7000億,家電產品的耗電量超過中國總耗電量的15%,給環境帶來較大壓力。為改變這一現狀,政府試圖通過補貼政策引導家電節能減排,加快高能耗產品的退市速度,轉為節能環保型的發展模式。
同年,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出臺文件要求,將采取財政補貼方式,支持高效節能平板電視和節能空調的推廣使用,并且制定了五個能效等級,對二級及以上能效標準空調產品給予300元至850元能效補貼。
在節能商品銷售同比大幅增加的同時,這種國家財政掏腰包引導產業發展的政策也引發一些質疑聲音。業內有人提出,家電補貼政策不宜長期實施,應該將企業環境責任還給企業,否則企業容易患上“補貼依賴癥”。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一直是反對盲目節能補貼的代表。董明珠在2013年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表示,要預防能效補貼帶來成本浪費,拉動內需不能靠財政補貼,而應該交由市場機制,她建議取消掉“家電節能補貼”政策。
“在我的印象中,某企業享有補貼政策那一年,盈利8個億甚至更多,但政策一拿走就虧損了,”董明珠稱,“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是否可以說國家的政策并沒有真正地落實到消費者那里,而是到這些企業那里去了。”
2013年6月1日,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到期。按照財政部要求,節能家電產品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政策。不過,直到如今,國內仍有很多地方實施節能補貼政策,如北京市對9類家電產品進行補貼,一級能效產品補13%,二級能效產品補8%。
企業環境責任提高反而讓消費者受惠的案例也存在——世界動物保護所倡導的福利養殖理念更加關注動物福利對養殖企業效益所帶來的積極改變。
動物作為環境中最重要的一環,提高農場動物的福利水平也是企業踐行環境責任的一大體現。通過企業幫助動物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使其能夠表達自然行為、自由活動,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后,壽命得到延長、享受更健康、更積極的生活。養殖戶可以賺取更多利潤,消費者也可以獲得質優價廉的肉產品。
在歐盟國家中,丹麥和法國的長白和大白母豬在世界上以高產著稱,每頭母豬年提供上市肉豬超過20頭,丹麥甚至可以達到30頭,近中國兩倍。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丹麥、荷蘭和法國是動物福利踐行最徹底的國家。
除此之外,歐盟國家更是從2006年起全面杜絕了食品中抗生素的使用。長期在飼料中大量添加抗生素可引發耐藥性及藥物殘留等問題,影響肉產品的質量,甚至危害消費者的健康。
抗生素的杜絕豬的生產性能下降,平均每頭豬僅僅增加7.75丹麥克朗(1.03歐元),但世界衛生組織(WHO)2003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作為較早禁止在養殖業中使用抗生素的國家,丹麥的國民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且動物健康及養殖戶的收入并未受到顯著的影響。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所有企業責無旁貸的事情,但在中國現階段下,由于很多中小企業自身科研、資金等先天短板,造成眾多的中小企業在面對綠色創新實踐時,顯得有心無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末,全國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已達37.0萬戶,創造的GDP占比超過60%,吸納就業人數占比超過80%。各項數據表明,中小企業已經日益成為我國經濟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中國的中小企業對環境影響更為嚴峻,”2017年11月24日,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接受本文記者采訪時認為,我國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自身綜合實力相對較為薄弱、發展規模小、技術落后,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撐,如果要達到某些大型企業綠色產業鏈的要求更是難上加難。
企業綠色轉型,也是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產業升級的過程。據周德文介紹,部分污染嚴重的企業直接關停,另外有一部分中小企業抱團謀求綠色發展。
“溫州每一個縣都有小微企業園,企業集中處理污染排放,通過集體力量打造綠水青山,”周德文介紹,溫州在治污方面已經有所進展,中小企業單一實施綠色發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抱團發展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
環保最終受益人是地球上的每一個民眾,環保最終的目標是政府、企業和民眾獲得三贏的局面,共同成為環保的受益者,各方又不用在過程中付出額外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