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
“十二五”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把環境保護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作為惠民生促和諧的重要任務,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堅決向污染宣戰,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大力實施“大氣十條”,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建立健全區域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備細顆粒物(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和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濃度為50微克/米3,首批開展監測考核的74個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3.6%,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分別下降27.1%、20.9%、27.7%,大氣污染防治初見成效。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Ⅰ~Ⅲ類比例提高至64.5%,劣Ⅴ類比例下降至8.8%,大江大河干流水質明顯改善。酸雨面積恢復到20世紀90年代水平。完成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治污減排任務超額完成
全國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由2010年的1.21億噸增加到1.82億噸,已成為全球污水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全國脫硫、脫硝機組占火電總裝機容量比例由2010年的82.6%、12.7%提升至99%、92%。完成煤電超低排放改造8400萬千瓦,約占全國煤電裝機1/10,正在進行改造的超過8100萬千瓦,電廠煤耗已達世界先進水平。4.8萬家規?;B殖場和養殖小區建成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比2010年分別下降12.9%、13.0%、18.0%、18.6%,“十二五”減排目標任務超額完成。
環境保護調控優化經濟發展
在內蒙古、江西、廣西、湖北4個省(區)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試點,出臺《關于貫徹實施主體功能區環境政策的若干意見》,在浙江、新疆等13個省(區)開展省級環境功能區劃編制試點。國家層面完成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發展戰略環評。各級環保部門完成4000多項規劃環評審查,國家層面完成300多項。國家層面審批項目環評文件1164個,對153個不符合條件項目不予審批,涉及總投資7600多億元。加強標準引導,發布國家環保標準493項,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執行更加嚴格的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生態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持續深化
成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20.36%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51億立方米,土地沙化面積減少6.0%,石漠化面積減少4.7%。建成自然保護區2740個,總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8%,8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16個省(區)開展生態省(區)建設,1000多個市(縣)開展生態市(縣)建設,92個市(縣、區)獲得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命名。中央安排專項資金275億元,在23個省(區、市)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支持7萬個村莊實施環境綜合整治,1億多農村人口直接受益。
重點領域風險防控不斷加強
安排中央專項資金172億元,支持重點區域實施重金屬污染治理。50個危險廢物、273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基本建成,歷史遺留的670萬噸鉻渣全部處置完畢。相比2007年,2015年鉛、汞、鎘、鉻、砷五種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下降20.8%。核設施安全水平持續提高,核技術利用日趨規范,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放射源事故發生率下降到萬分之一以下的歷史最好水平。各級環保部門妥善處置各類環境事件近2600起。
環保法規標準和制度逐步健全
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實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1+6”方案制定出臺。區域聯防聯控機制不斷發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穩步推開,綠色信貸信息共享機制逐步健全,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開展試點。環境保護的立法和執法取得明顯進展。聯合多部門開展環保專項整治行動,全國共檢查企業540萬余家(次)。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協調配合機制,環境司法取得重大進展。
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從總體上看,環境保護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多階段多領域多類型問題長期累積疊加,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環境質量差、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生態受損嚴重、環境風險高隱患多,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不足,環境保護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瓶頸和短板。可以說,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環境保護既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既是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窗口期、轉折期,也是攻堅期、提升期,必須將提高環境質量這個核心貫穿到環保工作的各領域和全過程,認真謀劃、精心安排、扎實推動,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立足國家發展全局,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創新創造和最新概括,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航標燈塔。
綠色發展理念是把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與當今時代發展特征相結合,又融合了東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各地方、各部門、各行業都要堅持綠色發展,不能只講發展不顧環境,不能先發展后環保。如果經濟發展一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是吃祖宗的飯、欠子孫的債,不算本事、難以持續;也不能只強調環保不顧及發展甚至搞垮了經濟,同樣不算本事,最后也會傷害環保。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事關人民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力推進,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這其中蘊含著的就是綠色發展將為中國經濟的長久繁榮開新局。工業革命以后建立起來的、一直沿襲的傳統“高資源消耗、高環境損耗和高碳排放”道路已不可持續,新的發展理念已然開啟新的發展格局。綠色發展可以歸納為5個“新”,即“新理念、新資源、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業態”。有了新的理念,我們的眼里就能夠看到不一樣的資源,借助新的模式,包括數字時代的各種新型商業模式,采取新的方法,就可以轉化、培育出新的業態。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成為新時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戰略方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途徑,是推動國家發展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綠色發展是順應綠色世界潮流、承擔全球共同責任的重大決策
近幾十年來,人類社會在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遇到了日益嚴峻的挑戰。2012年6月,來自世界各地100多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各類國際組織和5萬多名代表參加了里約20+峰會,會上人們共同探討了消除貧困并且尊重自然資源極限的可持續經濟模式的問題,達成了以綠色發展作為未來人類發展主旋律的共識??梢姡涌煜虻吞冀洕D型、綠色發展,已成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在中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綠色發展是一個重大戰略決策,積極探索發展綠色經濟的有效模式,既有利于融入綠色發展的世界潮流,在國際上樹立并加強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將通過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做出更大貢獻。
綠色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到21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當前,中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整體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但生態環境領域的進展與人民群眾的期待存在很大差距,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短板”。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發展方式仍在轉變之中,真正貫徹落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還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來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盡快補齊短板,為實現全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鋪平道路。
綠色發展是實施我國生態文明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時期。建設生態文明是黨和政府在綜合分析人類文明演替規律、我國所處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國內國外形勢之后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綠色發展不僅是理論上的又一創新,更重要的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切實具體的實施路徑。將“綠色化”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實踐的抓手。
綠色發展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和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突破口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表現出了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等重要特點: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綠色發展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意義,把環保由被動治理變成主動建設性的工作,將成為推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和結構優化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質量要求,為綠色經濟的發展打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適應于新常態的要求,重要生態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保工程、節能環保技術領域的各項投資和旅游休閑等純綠色消費升級需求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綠色發展理念是全面謀劃環保工作的總綱,為做好環保工作提供了總規范、總遵循,使工作更加有制可依、有規可守、有章可循。我們要把綠色發展理念真正地落實到環保工作中去,補齊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短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指日可待。
努力開創“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
工作新局面
問題就是導向,國情決定國策。經濟增長與環境損失并存,已經成為對中國執政者和政府管理者的嚴峻挑戰。它不僅是一個健康和環境問題,也不僅是一個經濟與社會問題,而且還是一個事關國家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的政治問題,不能等閑視之。全面小康,代表更高質量和水平的生活,也意味著對資源能源需求和生態環境質量的更高要求。發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短板制約,既是影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主要因素,也是引發重大風險隱患的薄弱環節,更是群眾感受最直接、最不滿意的地方,必須盡快把這些短板補齊。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泵鎸ι鷳B破壞嚴重、生態災害頻繁、生態壓力巨大等突出問題,如何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是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必須攻克的難關,亦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需要解答好的重大課題。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是檢驗我們工作的試金石和標尺。堅持綠色發展是實現全面小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只有從本質上深刻理解、在全局中準確把握綠色發展理念的豐富內涵和具體要求,才能把綠色發展理念變成積極主動的作為,開創“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局面。
剛剛通過全國人大審議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對環境保護提出了8項具體約束性指標,其中大氣環境質量指標2項:到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細顆粒物未達標的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18%;地表水環境質量指標2項: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大于70%,劣V類水體比例小于5%;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4項: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減少15%、15%、10%、10%。這些指標的提出,既積極回應了民眾的熱切期盼,也充分考慮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的客觀限制。
圍繞提高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把頂層設計和改革藍圖具體化為路線圖和施工圖,環保工作將努力實現三個方面轉變:從主要抓污染物總量減排,向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轉變;從主要以治標為主,向標本兼治、系統施治轉變;從以“督企”為主,向既抓“督企”又抓“督政”轉變。
“十三五”期間,環保工作將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強化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聯動協同,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制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在戰略上,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敢于經歷痛苦的磨難,適當提高換擋降速容忍度,先筑底、后回升;在戰術上,我們要抓住關鍵點,切實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強化環境宏觀政策調控
預防是環境保護的首要原則,相比于治理,預防是第一位的。體現和強化預防,也是環保參與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要深化環境預防體系建設,將環境預防體系做成“硬措施”,將生態環境保護從末端治理向前端延伸,加強前端能源資源消耗協同控制,著力推動構建節約環保的國民經濟體系,做大綠色發展的“環境紅利”,解決環保工作長期以來被動、滯后的問題。
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優化發展的空間布局。編制實施環境功能區劃,明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環境功能定位與環境政策。通過把禁止開發、限制開發與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結合起來,把重點開發與控制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結合起來,把優化開發與提升行業生產效率標準結合起來,建立更優化的國土空間格局。強化戰略和規劃環評剛性約束,切實對區域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指導和規范作用。
強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監測預警,加強前端能源資源消耗協同控制,大力推進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產業,提出能效和排污強度“領跑者”等制度,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加大環保供給側改革力度
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發展必綠色”與“綠色即發展”兩個層面設計部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
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提升自然資本的資源生產率。在發展中盡可能地節約資源,少投入、高效率、低排放,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城市建設中提高土地效率,在工農業發展中提高水資源和物質材料生產率,在建筑行業中發展綠色建筑、提高能源效率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和凈化能力,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與環保產業以15%至20%的速度增長,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已達677億美元,居全球之首,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技術、產品與服務市場。
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擴大自然資本的供給能力。山水林田湖是支撐經濟永久增長的自然資本,通過投資于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讓自然資本增值,增加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擴大經濟增長的自然資本供給能力,讓生態環保為經濟做加法。鼓勵各類投資進入環保市場,引入第三方治理環境污染,向社會開放部分環境監測項目。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重點區域大氣污染傳輸通道氣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一批重大生態環保工程。鼓勵發展環保技術咨詢、系統設計、運營管理等專業化服務。培育環保品牌企業。推動低碳循環、治污減排、監測監控等環保技術、成套產品、裝備設備研發,加強環??萍紕撔潞统晒D化。
嚴格落實地方政府環保責任
推動綠色發展,核心是形成內生動力機制,關鍵是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履行環保職責,把綠色發展轉化為地方黨委和各部門的執政觀、政績觀和實踐觀,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并落實到各項工作部署中。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關鍵是要扭轉發展的傳統慣性模式,增強轉型的決心和勇氣。粗放式發展總有一天會被歷史淘汰,與其被動淘汰,不如積極應對。要不斷完善綠色發展的剛性約束。對省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環保督察巡視,每兩年全國督察一遍,推動地方黨委政府落實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環境質量的主體責任。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產離任審計、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等試點。開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試點,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實施好新《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推進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制修訂。
強化企業環保主體責任
企業是具體經濟活動的載體。企業環境管理水平的好壞決定了污染排放總量的高低。當前,企業環境違法問題屢禁不止,一些地方執法態度還不夠堅決。今天的技術快速發展,生產規模得以迅速擴張,只有讓那些污染的企業退出市場,才能給好的企業留出發展的空間,這些企業才能夠專注于其他的創新,專注于提高產品質量,才能避免在發展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才能促進產業的良性發展。要完善相關激勵約束機制,落實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要整合涉及企業環境管理的環境影響評價、總量控制、環保標準、排污收費等管理制度,實施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將排污許可建設成為固定點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要分級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構建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企業,探索建立賠償制度。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廣泛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普及資源環境基本國情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知識,增強全社會環境意識。
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加快形成節能、節水、節電的價格機制。倡導節能環保新理念,以個人帶動家庭、以家庭影響社區、以社區帶動全社會參與節能行動,形成健康、文明、節約、環保的生活方式。加大政府采購環境標志產品力度,加快制定修訂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方面標準,實施能效和排放績效“領跑者”制度。探索建立產品環境績效標識制度,針對各行業制定相應的環境績效標識指標和標準,制定統一的標識管理辦法及獎懲機制,探索建立自愿性產品環境績效標識政策體系與規范方法體系。
積極推進綠色消費,推動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倡導環境友好型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構建全民行動體系,推廣綠色服裝、引導綠色飲食、鼓勵綠色居住、普及綠色出行、發展綠色休閑。加強綠色生活信息發布,結合“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推進綠色包裝、綠色采購、綠色物流、綠色回收。
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加快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里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绷暯娇倳洈S地有聲的話語,宣示了決心,更擔起了責任。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部署,我們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一是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二是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解決一些地方政府重發展、輕環保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三是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建立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提高環境治理的整體性和有效性。四是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提升監測監管執法能力。五是建立全國統一、全面覆蓋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適度上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實現環境監測監控系統的全面覆蓋。六是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網絡舉報平臺和制度,促進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讓每個人成為保護環境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通過構建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的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補小康短板”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會共同破題,亟待我們用心補齊?!笆轮敻?,若畏懼而不為,則失時為害。”我們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扭住短板,抓住牛鼻子工程,需要我們用百倍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真抓實干,“一等二看三通過”的等靠要不行,要靠每一個人實實在在的努力,緊緊扭住短板不放松,以扎實的思路、最大的努力、最精準的發力,盡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避免各種各樣的短板牽制我們的工作、影響既定目標的實現。
對加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
工作的認識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和1月26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關鍵要把握三個方面:
理念要先進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發展與保護的命題上,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給出了明確答案。長江的安危,關系的不僅是沿江百姓的安危,也不僅是中國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更關系著中國人民的健康與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就是要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心全意建設生態文明的先行示范帶,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大開發到大保護,既體現了生態文明的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思路要明確
建立硬約束,長江生態環境只能優化、不能惡化?!安桓愦箝_發”并不意味著無所作為,而是要以“大保護”為抓手,倒逼長江沿岸各地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逐步擺脫對于能源資源消耗的“依賴癥”,闖出一條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同步的新路子。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這是已經明確的方向和重點,要用“快思維”、做加法。而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如果一時看不透,或者認識不統一,則要用“慢思維”,有時就要做減法。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要促進要素在區域之間流動,增強發展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矛盾,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
推進要有力
必須加強領導、統籌規劃、整體推動,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長江經濟帶沿線的省市,不僅是經濟共同體,還是生態共同體,更是息息相關的利益共同體。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要優化已有岸線使用效率,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觀等融為一體,抓緊解決沿江工業、港口岸線無序發展的問題。要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布局,堅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依托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這三大城市群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真正建成中國經濟版圖上的綠腰帶、金腰帶。
2016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政治局常委會,審議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對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提出了明確目標和任務。
按照中央要求,環保部正在組織編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我們初步的考慮是,牢牢把握“三水并重、四抓同步、五江共建”的主線,即:進一步突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一體”;狠抓上中下游統籌協調,狠抓“兩湖一口”(長江口、洞庭湖、鄱陽湖)等重點區域,狠抓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狠抓重大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建設和諧長江、清潔長江、健康長江、美麗長江和安全長江,努力構建以長江干支流為經脈、以山水林田湖為有機整體,江湖關系和諧、生態流量充足、流域水質優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種類多樣的生態安全格局,確保生態功能不退化、水土資源不超載、排放總量不突破、準入門檻不降低、環境安全不失控,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廊道。主要任務是通過劃定并嚴守水資源消耗上限,在水量調控和生態基流方面提出控制要求,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源地保護,建設節水型社會和建立健全防洪減災體系,有效保護和利用水資源;通過劃定并嚴守生態環境質量底線,根據質量底線倒推容量限值和排放控制要求,嚴格治理工業污染,嚴格處置城鎮污水垃圾,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嚴格控制船舶污染,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和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切實保護和改善水環境;通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劃分岸線功能,有序利用岸線資源,妥善處理江河湖泊關系,強化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沿江森林和濕地保育,大力保護和修復水生態;通過建立負面清單、聯防聯控、生態補償等機制,創新環境治理體系,加強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同時,遵照“工程講具體、目標講清楚、具有帶動性”的原則,謀劃一批對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工程,促進規劃任務與重大工程相互銜接。
長江口是長江在東海入??诘囊欢嗡?,從江蘇江陰鵝鼻嘴起,到入海口的雞骨礁為止。長江口構型獨特,平面上呈喇叭形,窄口端江面寬度5.8公里,寬口江面寬度90公里。近2000多年來,河口南岸邊灘平均以40年1公里的速度向海推進,北岸有沙島相繼并岸,口門寬度從180公里束狹到90公里,河槽成形加深,主槽南偏,逐漸演變成一個多級分汊的三角洲河口。長江口水域是上海市重要水源地,同時兼具工農業取水、通航、納污、圍墾、生態等多種功能,是上海市建設世界級城市的重要支撐之一。
長江口地區地處長江經濟帶與沿海經濟帶交匯處,水生生物多樣性豐富。近年來,隨著長江流域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一是近??谒|污染加重,流域內排污量逐年增加,長江河口水質呈現下降趨勢;二是岸線受到侵蝕,長江下游地區的人工建設港口,不斷蠶食岸線,讓曲折優美的岸線失去了自然風貌和重要作用;三是濕地減少、質量下降,近幾年出現了將大量灘涂濕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不利于長江口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四是海水倒灌、咸潮入侵,造成地下水和土壤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植物生存和飲用水安全,還會影響內河的排水,使陸地更容易受洪澇災害。
為了保護長江口生態環境,需對長江河口進行綜合整治,保護長江口特有的重要濕地和生物多樣性,控制水污染和鹽水入侵,保障飲用水水源地的安全。我們的初步考慮是,要切實抓好五個字:“調、控、治、保、修”?!罢{”就是調節水量,對長江流域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調度,保障上游來水流量,遏制海水倒灌。“控”就是控制源頭,明確長江口環境容量,抓緊制訂負面清單,設定禁止開發的岸線、河段、區域和產業,加強江口、近海排污控制,建立河口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強化日常監測和問責。對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線、河段、土地和布局的產業,必須無條件退出?!爸巍本褪侵卫砦廴荆訌婇L江口污染綜合治理,嚴格海洋傾廢、海洋船舶污染監管。“?!本褪潜Wo岸線,加強灘涂開發管制,劃定重要濕地及水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保護自然岸線。“修”就是修復生態,組織開展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修復長江口生態系統。
與祖國發展共命運、與時代進步同呼吸,是我們所有人的必然選擇。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我們每一個環保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開拓進取、群策群力,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為建設生態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原標題:【生態文明學習時】環保萬言書,溫故而知新!部長權威解讀生態環保積極成效、重要意義和未來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