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經超過80億噸,而因垃圾造成的資源損失價值超過200億元。因此,加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產業循環發展,是我國全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今天,小編整理了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秸稈和畜禽污糞6種廢舊資源變廢為寶的典型模式,以饗讀者。
固體廢棄物變廢為寶的“綿陽模式”
近年來,綿陽市圍繞“幸福美麗綿陽建設”這一戰略部署,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致力于固體廢棄物(以下簡稱固廢)污染防治工作,將其與發展循環經濟統籌考慮,有力推動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探索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的綠色循環發展路徑。
1.循環利用,工業垃圾“生”出寶貝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固廢的有效處理。綿陽市工業固廢主要產生于電力、化工、電子信息、汽車等行業,以粉煤灰、冶煉廢渣、爐渣、煤矸石、尾礦為主。
基于循環利用的思路,綿陽市堅持“從源頭上控產量、從治理上提效益、從監管上保安全”舉措,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通過減免稅、鼓勵支持等優惠政策,提高企業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鼓勵引導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探索固廢的資源化利用。利爾化學公司是軍民融合型企業典型代表。廢鹽是該公司在生產中產生的固廢,產量大且無害化處置費用高。“每處理一噸廢鹽,公司要花3500元左右,一年開支不小。”
此外,綿陽市還鼓勵引導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不斷探索固廢利用的新模式新方法。九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西南科技大學建立了創新技術工程實驗室,實現固廢的資源化利用。在綿陽,類似這樣“變廢為寶”的事例不勝枚舉。
2.科學處置,生活垃圾“燒”出電能
在生活垃圾處理方面,綿陽市積極創新實踐,規范化管理,從垃圾產生、運輸、處置等環節“全鏈條管控”,促進資源利用提檔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科循環經濟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是市本級首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簽約項目。該項目位于涪城區玉皇鎮堅堡梁村,目前正在緊張建設中。“一期項目計劃今年6月投入試運行。”據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總處理規模為1500噸/天,其中一期1000噸/天、二期規模為500噸/天,配套總裝機容量為3.2萬KW/h,年發電量2.8億度。項目建成后,不僅對綿陽城區每天產生的上千噸生活垃圾進行科學處置,同時輻射到周邊縣城和較大場鎮。采用焚燒發電方式處理后,垃圾減量達到85%左右,可有效緩解垃圾填埋產生的占地問題,更好地推動生活垃圾處置“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尤其是資源化效果顯著。
此外,在循環經濟產業園內,可利用垃圾焚燒發電的余熱建設市政污泥處理、餐廚垃圾處理、醫療廢棄物處置等項目,集中無害化處理固廢,實現固廢的物流、能流有序循環,最終達到固廢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的目的。
為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垃圾焚燒發電廠還在煙道末端裝有煙氣在線監測系統,與市環保局聯網,隨時接受環保部門和市民的監督。其煙氣排放指標優于國家GB18485-2014最新標準,部分指標達到甚至優于歐盟2000標準。
3.源頭防控,多措并舉“管”出成效
綿陽市從改革著眼、從創新著力、從制度設計入手,先行先試、勇探路徑、敢闖新路,積極謀劃實施一系列推進綠色循環發展的“組合拳”。
嚴把關口。綿陽市對于能耗高、污染重、經濟效益差且難于治理的固廢產生企業,堅決實施關、停、并、轉,對國家明令禁止和限期淘汰的生產工藝等,有關部門堅決不予審批,從源頭上減少固廢的產生。
嚴格監管。各級各部門不斷完善固廢處理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督促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強化日常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排放、傾倒,非法處置危險廢物等惡意違法行為。嚴格落實“雙隨機”的相關要求,隨機選取執法人員和被檢查單位,提高日常監管的突然性和隨機性,減少違法企業的僥幸心理。對重點行業,不定期組織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對發現的環境違法行為依法嚴肅處理。推進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主動公開環境監管信息,鼓勵社會參與監督。
不僅如此,市人大常委會為加強環境保護,有效防治固廢污染,多次會同環保等部門,就固廢分布和處置現狀、當前工作推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防治重點等進行深入調研和分析,并提出意見和建議。全市環保部門不斷加大固廢監督管理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對危險廢物產生及經營企業進行突擊檢查,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嚴肅查處涉危環境違法行為。嚴格執行跨省危險廢物轉移審批制度,動態統計危險廢物轉移種類、數量、去向,建立電子臺賬,不斷完善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舉辦全市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培訓會,印制危險廢物管理手冊并發放,在全省得到推廣。
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的“鹽田模式”
作為深圳東部一個依山傍海、風光秀麗的濱海城區,鹽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字招牌一直遐邇聞名。過去一年,鹽田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
1.日均處理60噸垃圾回收再利用
首批參與鹽田區垃圾減量分類試點的巡查專員劉漢源介紹說,完成垃圾分類只是第一步,分類的目的是把資源再回收利用,通過智能化管理實現資源節約,而垃圾中轉站是連接垃圾前端收集與終端處理之間的紐帶,目的是將從各種垃圾收集車輛運來的垃圾,經過壓縮減容后以最經濟的方式運輸至終端處理場所。
無論是餐廚廢棄物中“提煉”產生的“地溝油”,還是餐廚廢棄物運輸過程中的“拋灑滴漏”等,這些曾經無比困擾的難題,隨著鹽田區“垃圾源頭減量”及“終端干濕分離”等新模式和新技術的誕生,如今都能很好地解決了。
鹽田區城管局工作人員介紹,現在的廚余垃圾基本上可以做到每天回收,其他分類可回收物每十天至少收運一次。據統計,2016年鹽田區除社會分類回收各類高價值可回收物外,日均回收利用餐廚、廢舊家具、園林綠化、玻璃等各類垃圾達60噸,其他垃圾全部采用脫水壓縮設備處理后剩余227噸全部運往鹽田垃圾焚燒發電廠無害化處理,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在城區人口及經濟規模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量保持平穩。
“按照1噸垃圾來計算,經過脫水脫油、壓榨、高溫降解等工序,約能生成280公斤的生物肥料及30公斤的柴油原料。”該基地營運人員介紹稱,這些原料經過進一步精細化提煉處理后,真正實現廚余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后的有機肥料可重新上市銷售,煉制出的柴油更可供飛機使用。
2.有害垃圾收集轉運 大件垃圾資源化處理
破舊桌椅、沙發、床墊等大件垃圾,體積大,清運不便,不僅會影響小區環境,長期堆放還會成為小區里的消防安全隱患。鹽田區結合轄區實際情況,采取專業化外包的形式實行精細化管理。委托專業公司開展全區大件木質垃圾、廢舊木質家具和園林綠化垃圾統一收運,進行集中粉碎處理后,作為餐廚垃圾處理的輔料實現循環利用。
相比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對人體及生物環境的危害更加的不容忽視。目前,鹽田區實行前端分類的有害垃圾有:廢電池、廢燈管、棄置藥品、藥具,和廢棄日用化學品及其容器。轄區所有住宅小區、辦公場所及各類公共場所都設置有電池箱、燈管箱、可回收物桶和有害垃圾桶,引導市民分類投放。循環基地是鹽田區生活垃圾分類的末端處理堆場。轄區的有害垃圾,全部集中存放在這里,然后由市分類中心委托專業公司統一收運并做進一步資源化處理。
3.廣北菜市場果蔬垃圾分類投放點
在廣東,擺放年花、年桔已經成為多年的老傳統。不僅增添了喜慶的氛圍,也給一整年起了個好頭。但在年后,隨著“無可奈何花落去”,干枯的年花、年桔被隨手丟棄的現象比比皆是,不僅產生了大量的垃圾,也造成了浪費。鹽田區通過政府提供臨時場地,市政垃圾清運公司負責收運的方式,開展預約免費上門回收廢棄年花年桔的活動。對長勢良好的進行集中養護后,統一返回給苗圃基地。長勢較差的,果實作為餐廚垃圾原料,樹葉樹枝則作為園林綠化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
如今,在鹽田轄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有著藍色鐵皮房外觀的廢舊衣物回收箱。這些回收箱,標注有醒目的統一編號、回收用途、城管投訴熱線12319等信息。這是鹽田區引進有分揀場所和再生利用渠道的回收企業,聯合建立的廢棄織物專項回收利用渠道。回收的廢舊織物由專業公司統一收運,進行資源化處理后,做成手套、背包等環保用品,提高了廢棄織物資源化利用水平。
餐廚垃圾變廢為寶的“南寧模式”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南寧是全國首批33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區)之一。近日,南寧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1.每天230噸餐廚垃圾實現變廢為寶
南寧市區內的餐飲企業網點和個體經營戶約有1.2萬家,據不完全統計,每天產生的食物殘余、食品加工廢料和廢棄食用油脂等餐廚垃圾約500噸。為了捍衛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南寧市決定采取BOT模式,啟動餐廚垃圾處理廠項目建設,經過公開招投標,由廣西藍德公司負責餐廚垃圾收集、運輸、處置一體化工作。
目前該企業有52輛垃圾收運車在各城區進行餐廚垃圾收運工作,每天完成收運任務后返回處理廠,餐廚垃圾就在這里進行全封閉處理。你難以想象全市每天有230噸餐廚垃圾在這里“變廢為寶”。
廠區的餐廚垃圾處理后,轉化為天然氣、生物柴油和營養土,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產生的沼氣將用于發電,正在建設的并網發電系統預計今年8月投入使用;產生的沼渣通過好氧堆肥制成專用肥,在廠內培植立體綠化;分離出來的無機物及大件垃圾等雜物定期運至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產生的廢水符合污水排放標準,并送至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一般情況下,一噸餐廚垃圾能產出約140立方米沼氣、12千克柴油和0.2噸營養土。140立方米沼氣經提純變為天然氣后,可供約4個家庭使用一個月。
2.多措并舉形成餐廚垃圾運營“南寧模式”
在全國其他地區,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的收運難是導致眾多項目無法順利實施、餐廚處理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根源。截至目前,南寧項目日收運的餐廚垃圾量已經從最初的30噸增加到230噸,超過設計需求,實現飽和生產。
“南寧模式”主要包括系統高效的收運體系、成熟的處理工藝、PPP合作模式成功運用等。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構建系統高效的收運體系。
為填補區、市兩級在餐廚垃圾管理法規方面的空白,2014年3月1日,《南寧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正式頒布施行,為項目實施提供了法規支撐。有了法規上的保障和支持,還要確保監管到位,天天有人管事。為此,南寧市成立了專項工作辦公室,負責協調餐廚垃圾管理有關工作的業務指導和工作推進,打擊非法運輸處置餐廚垃圾行為,做好餐廚垃圾運輸,處置相關工作。
由于餐飲企業數量多、分布廣、餐廚垃圾產生量差異大等問題,南寧市建立了餐廚垃圾智慧監管平臺,目前正在試運行,系統運行穩定后可以滿足未來5年內10000家餐飲企業餐廚垃圾業務投放情況監管、2000家餐飲企業“地溝油”投放過程監管、200輛餐廚車輛收運過程監管以及200萬戶居民餐廚垃圾投放業務監管的發展需求,實現從餐廚垃圾產生源頭至處置終端全過程多角度監管。
通過實施多方舉措,南寧市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量僅僅用3個月時間就從每天不足10噸增長到180噸。如今,餐廚垃圾的日收運量更是達到230噸。
3.10月全市餐廚垃圾處理可望實現全覆蓋
南寧餐廚垃圾日收運量由原來的30噸增至約240噸,而餐廚垃圾日均產生量約為500噸,遠遠超出現有設施的處置能力。
為盡快緩解南寧市餐廚垃圾處理難題,杜絕“地溝油”重回餐桌,更好地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南寧市餐廚垃圾處理廠改擴建項目將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容升級。改擴建項目設計規模為日處理餐廚垃圾250噸、“地溝油”20噸,總投資1.53億元。
目前改擴建項目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10月建成投產。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南寧市餐廚垃圾處理全覆蓋,實現所有餐廚垃圾真正變廢為寶。
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的“東莞模式”
1.特批300畝用地指標 布點建筑垃圾消納場
近年來,建筑垃圾消納場建設的滯后,對東莞環境衛生造成一定的影響。寮步鎮建筑垃圾消納場位于松山湖大道旁,占地面積40多畝。由社會公司負責寮步鎮建筑垃圾的收運處理工作,向建筑垃圾產生單位收取處理費和清運費。
據悉,負責運營的德邦公司借鑒香港等地的先進做法,在該鎮30個村(社區)和20多個樓盤放置了開放式車載環保斗,收集滿后由樓盤物業管理或村(社區)委員會通知德邦公司對車載環保斗進行密閉后統一清運至臨時消納場分類處理。
該消納場已收集了不少建筑垃圾,有專業的工程機器對垃圾進行破碎分選再利用。目前主要將建筑垃圾破碎分選成不同粒徑的骨料,用于路基建設。今后將逐步將建筑垃圾破碎分選后生產為環保建材(如環保磚、環保砌塊等)。這個建筑垃圾消納場回收、處理建筑垃圾的收費約為10元/立方米,平均每天都可以回收300-400立方米寮步鎮內的建筑垃圾。
“這個建筑垃圾消納場每年可以消化10萬立方米的建筑垃圾,相當于幫助寮步鎮每年節約300畝土地,因為消納場如不資源化利用這些建筑材料,這10萬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寮步鎮就必須找地方傾倒或填埋。”尹效炳介紹。
鄭金伙從2008年就開始關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問題,曾多次撰寫政協提案,并一度以此話題向東莞市主要領導“拍磚”。在前年的“兩會”上,關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提案多達7件,提案被列入了市政協的重點提案,由市政府督促相關部門重點落實。
目前,東莞已著手制定相關政策文件,推動余泥渣土資源化利用。東莞城管局表示,已在寮步鎮進行了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試點,市政府還特批了300畝建筑垃圾消納場專項用地指標,爭取早日實現“一鎮一場”。
2.建筑垃圾再利用 市場潛力大
東莞市城市綜合管理局今年委托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做的《東莞市建筑垃圾管理與處置專題研究報告》(以下簡稱《調研報告》)介紹,根據實地調研和各鎮街反饋的信息,東莞市沒有正式掛牌的建筑垃圾臨時受納場。目前,長安鎮、道滘鎮、洪梅鎮、寮步鎮等12個鎮有固定的建筑垃圾臨時受納場,共計32個。其余各鎮和街道均無建筑垃圾臨時受納場,建筑垃圾隨意丟棄或村委會自行規劃山塘作為堆放點。
《調研報告》介紹,寮步鎮建筑垃圾消納場每日進廠處理量約為300平方米/天,建筑垃圾密度按1.2噸/平方米計,處理規模折合13.14萬噸/年。寮步鎮2015年建筑垃圾產生量為55.191萬噸,其中建筑拆除垃圾、建筑施工垃圾和裝修垃圾合計27.60萬噸。寮步鎮建筑垃圾消納場約處理寮步鎮建筑垃圾現狀產生量的47.6%。
寮步鎮現有建筑垃圾綜合處理能力尚不能滿足寮步鎮建筑垃圾的處理需求,東莞市全市建筑垃圾綜合處理能力缺口非常大,同時也意味著開展全市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具有較好的市場潛力。
《調研報告》建議,由于東莞可用于建筑垃圾處理的土地資源十分稀缺珍貴,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議東莞建筑垃圾處理走“資源化利用為主、填埋為輔”之路,重點推動寮步鎮、長安鎮、清溪鎮、石碣鎮、萬江街道和石排鎮率先建設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并合理覆蓋解決周邊鎮街的建筑垃圾處理問題。
無論是開展建筑垃圾受納還是資源化利用,都不能局限于某個鎮或地區,應按全市一盤棋的方式去開展。政府主管部門應盡快組織力量編制全市建筑垃圾收運處理設施規劃,充分利用現有調研成果,科學合理布局建筑垃圾余泥渣土中轉受納場和建筑垃圾消納場。規劃建設若干大型余泥渣土中轉受納場,建立全市范圍內余泥渣土接收轉出公共交易平臺,強制要求每車土方進出及去向都要有據可查。分片區或每個鎮街建設建筑垃圾消納場,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要求所有可循環利用的磚石砼廢料等建筑垃圾一律不得堆填,強制推行再生材料或建材制品的市場使用。
秸稈變廢為寶的“桐城模式”
今年,桐城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較去年提高5個百分點,建成貫穿秸稈原材料收集、運輸、儲存、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經紀人+”收儲模式。針對秸稈收儲難,該市建立“農戶+個體戶經紀人+廠家”的模式。在市內每個鄉鎮、重點村設有個體戶經紀人,與農戶直接對接,在秸稈收購季節,統一安排提供分離打捆設備和人員去田間作業,開辟秸稈運輸綠色通道,收集到的秸稈由運輸公司就近送到收儲點進行干燥粉碎粗加工,然后由廠家運回工廠進行加工銷售。目前,全市有40多家收購經營戶(站),建成7個鄉鎮秸稈收儲點,今年將新增5個收儲運粗加工中心,每個占地50畝,可儲存秸稈2萬噸。
“龍頭企業+”經營模式。重點扶持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秸稈育苗基質和秸稈發電等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和技術,建立“龍頭企業+”模式,實行龍頭帶企業、企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發展規模經營。安徽省香楊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現有產能20萬噸,年處理農業各類秸稈30萬噸,固化成型燃料產能居全省第一;桐城市凱迪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專注于生物質發電項目,6年處理秸稈2.7萬噸,帶動周邊農民直接增收800余萬元;安徽省綠福農業科技公司自主研發三類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基質品種,有機肥生產能力達10萬噸。今年,秸稈利用量達1000噸以上的企業達19家。秸稈原料化板材企業、飼料化生態農場、基料化食用菌栽培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財政獎補+”激勵模式。設立秸稈綜合利用財政專項獎補資金,樹立“誰利用、誰得獎補,利用越多、獎補越多”的導向,重點對秸稈收儲利用環節給予補助,實行階梯獎補、資金預撥、打捆離田農機具購置、收儲網點建設補助制度,去年,該市共發放秸稈綜合利用資金1040萬元,今年達到1500萬元。
畜禽糞污變廢為寶的“安平模式”
安平縣隸屬河北省衡水市,北鄰雄安新區100公里,總面積505平方公里,人口33萬,是中國絲網之都和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安平縣積極探索創新,以畜禽廢棄物為原料,以大型沼氣工程集中處理為抓手,努力打造電、氣、熱、肥新能源環保產業,實現縣域內“畜禽廢棄物一律不剩、化肥使用量一律不增、煤炭能源一律不用”的“安平模式”。
1.堅持整縣推進,實現養殖廢棄物全量化處理
全縣擁有各類養殖場(戶)543家,以生豬養殖為主,萬頭以上豬場15家,年存欄49萬頭,出欄83萬頭,年產養殖廢棄物102萬噸,生態環保問題突出。縣委、縣政府以綠色發展為目標,堅持整縣制推進,全量化處理,通過劃定禁(限)養區、出臺糞污治理政策、強化財政補貼、嚴格審批監管等措施,大力推進養殖場(戶)糞污貯存處理設施建設,先后建設了21家小型沼氣、40家糞便堆積發酵和污水三級沉淀設施、300多家糞污暫存設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建設比例達到了83%,剩余的將于今年全部建成。
同時,建設了糞污收儲運市場化運營體系,由京安公司收集全縣養殖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理。經科學測算,對濃度大于8%的糞污,按50-80元/噸收購;濃度為3%至8%的,免費收集;濃度小于3%的,養殖戶按20元/噸支付處理費。目前,已簽訂收集協議32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63%,明年將達到76%以上。
2.堅持工程治污,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縣委、縣政府依托龍頭企業,緊緊圍繞畜禽養殖中存在的污水、糞便等廢棄物,大上治污工程,逐步建立了中水回用、生物有機肥、沼氣能源的全利用模式。
圍繞污水治理,2015年,投資1.2億元,按PPP模式,建設了日處理能力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可滿足養殖污水和縣城生活污水的全量化處理,處理標準達到國家一級A類標準,應用于園林灌溉、濱河公園的水源補充及部分工業用水。
圍繞糞便治理,2015年投資9000多萬元建設了沼氣發電廠,年處理糞污30多萬噸,發電1500多萬度,以每度0.75元的價格并入國家電網,2017年再投資2億元實施農村沼氣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年可處理糞污50萬噸,兩大沼氣工程年可處理糞污80萬噸,占全縣糞污產生量的78%;2016年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有機肥廠,利用發電廠沼渣沼液,年產固態和液態有機肥25萬噸,年利潤達3700多萬元。
圍繞臭味治理,京安公司引進了中國農科院生物除臭和氨氮回收技術,通過源頭減排和過程控制,使該公司氨氮排放量降低60%以上。通過各類大型治污工程的建設,全縣正逐步形成“農業廢棄物—沼氣、電、熱—有機肥—農作物—飼料—養殖”的大循環產業鏈條,不但所有農業廢棄物將變廢為寶,還為“養殖+環保”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堅持市場化運作,實現養殖廢棄物治理產業化發展
安平縣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不斷強化人才、技術、裝備、機制等方面的創新,探索形成可輸出、可復制推廣的糞污資源化利用產業模式。
一是打造政策支持體系。大力實施煤改沼氣工程,對每戶農戶初裝費補貼2000元、每方沼氣補貼0.3元,促進沼氣入戶;通過全額補貼“三品”認證費用,落實“化肥替代行動”,全面推廣使用有機肥。
二是掌握治污核心技術。與瑞士第一沼氣國際公司、中國農科院合作,組建設計研發團隊,攻克了北方地區低濃度糞污持續產沼氣、沼氣提純、沼液膜濃縮等6項技術難題,為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三是創新輸出模式。通過定制、協議、電商等不同形式,面向全國推廣有機肥。全面總結完善安平糞污治理的經驗做法,委托京安瑞能環境公司復制與推廣“安平模式”。目前已完成邯鄲市臨漳縣等大型沼氣工程建設,同華電河北鹿華熱電公司簽訂了投資4億元的農牧業廢棄物利用項目開發協議。
據統計,安平縣通過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每年可減少地下水開采1800萬立方米,提供沼氣1300萬立方米,可替代標準煤1.3萬噸,替代化肥2.5萬噸,COD減排12萬噸,碳減排10萬噸,真正激活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恢復了生態鏈,做到了綠色發展。
(本文根據四川新聞網、深圳新聞網、南寧市政府網、南方日報、安慶市環保局、農業部網站進行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