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廣西省政府獲悉,廣西人民政府印發了《廣西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十三五”規劃》。規劃明確,實施全區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行動,推進煤炭清潔利用,提升煤電高效清潔發展水平。加強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推廣。鼓勵核能、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發展,逐步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重點推進火電行業超低排放,確保火電廠穩定達標排放。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含在建和項目已納入國家火電建設規劃的機組)應同步建設先進高效脫硫、脫硝和除塵設施,不得設置煙氣旁路通道。鼓勵新建機組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重點推進現役燃煤發電機組實施超低排放技術改造,燃煤發電機組必須安裝高效脫硫、脫硝和除塵設施,確保穩定達標排放。未實現大氣污染物達標排放的自備燃煤發電機組要加快實施環保設施改造升級。詳細情況如下: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
廣西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西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16 年 10 月 10 日
廣西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十三五”規劃
目錄
本規劃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并結合本自治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實際情況進行編制,是指導全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
第一篇 發展環境
第一章 “十二五”工作回顧
“十三五”時期,是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廣西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履行“三大定位”新使命、實現“兩個建成”目標的關鍵時期。必須認真總結“十二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經驗,深刻分析存在問題,為“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提供重要借鑒。
第一節 工作成效
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十二五”時期以來,廣西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有所改善,大部分指標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API 優良率)均達到 95%以上,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逐漸降低,2015 年分別比 2010 年下降 42%和 13%;全區城市酸雨污染平均水平顯著減輕,與 2010 年相比,14 個設區市年均酸雨頻率降低 16.3 個百分點。設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 98%以上;全區 39 條主要河流水質斷面達標率保持 93%以上;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一、二類海水水質比例和海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均達到 90.9%,均比 2010 年提高 1.3 個百分點。33 個設區市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17 個地表水國控斷面的水質鉛、汞、鎘、鉻、砷濃度達標率均為 100%;重金屬防控區 11 個水環境監測斷面總達標率為 100%。78.6%的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達到 “好”等級,較 2010 年上升 14.3 個百分點。
污染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十二五”期間,廣西持續深入推進污染減排,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2015 年,全區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 71.7 萬噸、 7.67 萬噸、42.12 萬噸和 37.34 萬噸,分別比 2010 年削減 11.9%、 9.2%、26.39%和 17.22%,超額完成“十二五”期間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全區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推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對煤炭消費實施總量控制;實施造紙、制糖、淀粉等行業深度治理;強力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 150 萬噸/日,新建污水管網 4922 公里,全區生活污水處理量達到 477.7 萬噸/日,城鎮污水處理率已突破 85%,比 2010 年增加了 14.4 個百分點;全面開展農業源污染減排工作,實施完成 3401 項規模化畜禽養殖改造項目;全面完成火電廠、水泥廠脫硫脫硝工程建設;機動車污染減排取得明顯突破,累計淘汰黃標車 23 萬輛;“十二五”時期落后產能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
環境污染整治穩步推進。廣西北部灣近岸海域和九洲江、南流江、環江、刁江、漓江等重點流域污染整治取得初步成效。以重金屬、危險廢物等為重點,開展了重金屬污染治理和危險廢物污染風險控制工作。全力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實施工業煙粉塵和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嚴控城市建筑工地和道路揚塵污染,開展秸稈禁燒和秸稈綜合利用。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生活垃圾清運量達 2.03 萬噸/日,城鎮垃圾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能力達 1.54 萬噸/日,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 85%,比 2010 年增加了 17.8 個百分點;建成了南寧市餐廚垃圾處理廠,餐廚垃圾年處理量達 70.06 萬噸/年。完成了 1279 個建制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受益人口約 426 萬人;新增戶用沼氣池 34.6 萬戶,完成舊病沼氣池改造 8 萬座,全區累計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 405.6 萬戶,沼氣入戶率達 50.45%,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取得明顯成效,河池市金城江區、南丹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3 個國家重點防控區域均完成廢氣、廢水中重金屬污染物鉛、鎘、砷的排放量各比 2007 年削減 15%以上的任務;非重點防控區的鉛、汞、鎘、鉻、砷五種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分別比 2007 年削減了 29%、50%、 33%、98%和 28%。危險廢物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廣西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和 13 個設區市的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均如期建設完成,全區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持證企業達 33 家,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達 87.34 萬噸/年,危險廢物處置量為 30.48 萬噸,全區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合格率逐年提升,從2010 年全國排名第 25 名提升至 2015 年第 5 名。加強了輻射源監管,閑置廢棄放射源全部得到安全收貯。扎實開展環境執法檢查和專項行動,全區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 3768 起,處罰金額 1.88 億元,有力震懾了環境違法企業。組織開展全區林地管理專項檢查和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侵占林地行為。全區突發環境事件次數逐年明顯下降,2013 年以來未發生過較大以上級別的環境事件,守住了環境安全的底線。
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全區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2015 年全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 64.3。2015 年底,全區森林面積達 1466.7 萬公頃,居全國第六位;森林蓄積量達 7.4 億立方米,居全國第四位;森林覆蓋率達 62.2%,居全國第三位、西部地區第一位;全區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達 1.2 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森林碳儲量達3.7億噸。全區6處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建 140 處自然保護小區,國家和自治區級重點野生動、植物種類保護比例達到 90%以上;建設 3 個國家級和 2 個自治區級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廣西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入選 “2013中國十大魅力濕地”,全區17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開始建設。天然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濱海濕地、海陸過渡帶植被基本完整,保留了東南沿海最完整的海洋天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與越南簽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諒解備忘錄》。水土流失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 45.27 萬公頃,巖溶地區森林覆蓋顯著提高。農業生態持續發展能力更為向好,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成果豐碩。
生態文化體系進一步完善。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5 個、全國綠化模范單位 16 個,完成村屯綠化自治區級示范村屯 5000 個、一般村屯 5.58 萬個,37 個村入選國家“美麗鄉村”目錄,18 個獲得 “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南寧市榮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稱號和 “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桂林、柳州、北海、百色、梧州、欽州、玉林市和北流市等 8 個市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鹿寨縣、平果縣、樂業縣、凌云縣 4 個縣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北海市獲得“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共創建了 22 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 個國家級生態村、118 個自治區級生態鄉鎮和 1469 個自治區級生態村, 12 個市縣(區)列入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玉林市、桂林市及馬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賀州市及融水苗族自治縣、東蘭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和百色市凌云縣列入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南寧、桂林、玉林市列入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貴港市、宜州市及蒙山縣列入自治區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新增 145 家自治區級綠色環保系列創建活動命名表彰單位,創建了 3 所國際生態學校、3 家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
執法監管能力逐步提升。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自治區、設區市、縣三級的移動執法系統;基本建成自治區、設區市兩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反應體系,海上溢油應急能力大幅提升;重金屬監測裝備跨入全國先進行列;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控設施建成運行率達到 100%;自治區及南寧市、柳州市基本建成重污染天氣預警預報系統。40 個環境監測站通過達標驗收,設區市、縣環境監測站達標驗收率分別為 85.7%和 30.2%;59 個環境監察機構通過達標驗收,設區市、縣環境監察機構達標率分別為 92.8%和 43.7%。初步建立全區固體廢物管理網絡,已成立 21 個專職管理機構,其中自治區級 1 個、設區市級 14 個、縣級 6 個;核與輻射監管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自治區及南寧市核與輻射管理機構完成達標建設。全面加強農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應急防控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森林公安隊伍正規化、執法規范化、保障標準化、警務信息化、警民關系和諧化等“五化” 建設,依法治林不斷加強。全區 367 個鄉鎮、11 個街道開展了鄉鎮“四所合一”改革試點,進一步明確了鄉鎮(街道)環境保護職責。
“十二五”規劃實施完成情況。“十二五”期間,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方針政策,確立“生態立區,綠色崛起”戰略,分解落實規劃目標任務,層層狠抓落實,建立重大項目工作推進機制,實施十大重點工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動規劃實施,取得實施成效顯著。國家和自治區財政共投資約 713 億元,規劃目標 23 項指標中,17 項指標均已完成,占全部指標的 74%,其中 8 項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指導性指標完成 9 項;有 6 項指導性指標未完成,占 26%,分別為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自治區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占國土面積比例、有效保護自然濕地面積占濕地總面積比例、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達標率和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達標率。
專欄 2 “十二五”規劃工程投資情況
“十二五”期間,廣西實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大類重大項目,包括主要污染物減排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氣污染防治工程、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工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程、核與輻射安全保障工程、監管能力建設工程,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和自治區財政共投資 712.88 億元,其中環境保護項目投資 427.45 億元,生態建設項目投資 285.43 億元。
注:1.環境空氣質量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 -1996)進行評價。
第二節 主要問題
環境質量狀況不容樂觀。2015 年,根據空氣質量新標準,南寧、桂林等 12 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不達標,PM2.5 污染問題凸顯,PM10年均濃度較 2010 年上升 5.2%,57.1%的設區城市出現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全區 39 條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呈現下降趨勢,與 2010 年相比,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下降了 3.8 個百分點,Ⅳ類及以上斷面個數增加,九洲江、南流江、下雷河均存在斷面水質超標現象,超Ⅲ類標準污染物主要為氨氮、總磷等。廣西近岸海域水質曾出現下降勢頭,2015 年,清潔(一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比 2010 年減少 2.9 個百分點,四類及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比 2010 年增加了 3.9 個百分點,廉州灣、欽州灣口、茅尾海、防城東灣/西灣及北侖河口等局部海域污染嚴重,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石油類和活性磷酸鹽。設區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按期完成治理難度大。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呈下降趨勢,2015 年比 2010 年下降 17.2%。
轉方式調結構難度較大。廣西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格局,高耗能高排放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特征明顯,主導產業大多是冶金、有色金屬、火電、水泥、化工、造紙、制糖等傳統高耗能工業,資源型產業比重高達 70%,規模以上高耗能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 70%以上;目前已形成的 10 個千億元產業多為資源型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轉型升級壓力較大。廣西雙核驅動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的重點區域在沿海沿江,北部灣部分地區“兩高一資”項目重復布局,新興產業不足;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原有的落后產能短期內難以全部完成轉型升級,新產業布局也對資源環境帶來一定壓力;九洲江流域農業經濟比重大、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調整面臨巨大壓力。
污染減排形勢依然嚴峻。“十三五”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廣西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依然大,預計分別為 16.57 萬噸、1.46 萬噸、8.27 萬噸和 8.63 萬噸,城鎮生活污染源、移動污染源等成為新增污染排放的主要來源。隨著污染減排工作的不斷推進,廣西的工業減排空間逐步變小,減排潛力收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滯后,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善,生活污染物新增排放量短期內難以消化;規模化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技術方法較為粗放、單一,治理設施運行監管有待加強,缺乏深度治理,減排工作推進難度大;部門間協調機制亟待完善,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和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環境風險、安全隱患依然存在。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污染隱患尚未完全消除,部分城市水源單一,備用水源/應急水源建設滯后。網箱養殖等造成的內源污染已成為部分湖庫和水源地主要污染問題。大多數工業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些已建成的園區污水處理廠無法保證設施正常運行;園區規劃環評執行力度偏弱,園區環境監管能力較薄弱,環境風險防控壓力依然較大。歷史遺留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歷史遺留尾礦庫多、治理難度大,涉重行業和排放地區相對集中。廣西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不足,難以滿足全區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需求;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有待加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治理與國家要求有一定差距;企業違規建設和生產、違法排污的問題尚未得到完全遏制。
山水林田湖缺乏統籌保護。滇桂黔石漠化片區、重要生態功能區、水電礦產等資源開發區相互重疊,區域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矛盾突出。巖溶石漠化土地分布廣、程度深,巖溶土地面積 833 萬公頃,占廣西土地總面積 35%,其中重度及以上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 13%,植被恢復有待加強。各項開發利用活動改變了水生生境,造成生境破碎化、阻隔魚類洄游通道、生境萎縮等問題,使得區內生物資源在種類和數量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森林結構單一、森林質量不高、森林生態效益有待提高,生態屏障有待進一步加強。全區違法侵占林地、農田頻繁,占優補劣問題仍然存在,耕地資源減少不可逆轉,人增地減的矛盾更加突出。濕地公園建設剛剛起步,濕地保護任務艱巨。紅樹林、珊瑚礁、海草、濱海濕地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受到威脅,海草床生態系統處于退化狀態,海洋自凈能力下降。部分區域紫莖澤蘭、互花米草、紅火蟻等外來生物危害嚴重。
生態產品供給不足。森林、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產品供給和生態公共服務能力,與人民群眾期盼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身邊增綠、社區休憩、森林康養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生態體驗設施缺乏,森林濕地難以感知,生態資源還未有效轉化為優質的生態產品和公共服務,生態服務價值未充分顯化和量化。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有待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環境治理難度較大,環境污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威脅。
環境監管能力亟待加強。廣西環境監管能力依然薄弱,執法隊伍建設水平與全國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不足,隊伍建設激勵穩定機制仍不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難以適應環境保護新形勢的要求。核與輻射、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品監管能力建設起步較晚,急需加強;環境應急管理精細化程度不高,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仍需加強;新的環境技術和手段應用不夠,不能有效支撐監管的需要。
管理制度機制不完善。有利于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一些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滯后,績效考評、政績考核機制有待完善,推動形成主體功能區的措施辦法落實不夠到位,督政力度還需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環保督察巡視等制度急需落地,自治區級以下環境保護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有待推進。生態補償制度不夠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環保投融資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尚未真正形成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機制;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初始分配制度改革有待進一步探索,市場化排污權交易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平臺。
第二章 “十三五”發展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廣西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全面履行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開放帶動、雙核驅動、綠色發展四大戰略,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農村全面脫貧三大攻堅戰的關鍵階段。廣西經濟發展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任務繁重,改善環境質量和保障生態安全責任重大,環境管理制度改革任務緊迫,在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 重大機遇
一、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地位更加突出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建設美麗中國,提出“綠色發展”等五大發展理念,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將成為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生態環境保護在總體發展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國家修訂環境保護法,發布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1+6”總體方案等,充分顯示了國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抓手,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中央明確賦予廣西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三大定位”新使命,將為廣西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新的契機,注入新的活力;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左右江革命老區、桂林國家旅游勝地實現國家戰略全覆蓋,將為廣西生態環境保護創造更加有利條件。
二、生態經濟發展戰略前景更加廣闊
“十三五”期間,國家將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持之以恒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生態立區、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以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為主線,努力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出臺《關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廣西生態經濟發展規劃(2015— 2020 年)》,明確提出到 2020 年要實現生態經濟發展壯大、資源環境約束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三大目標,突出抓好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生態城鄉建設四大任務,全力打造全國生態經濟發展強區,堅持走出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轉型綠色崛起之路。綠色發展藍圖正在為廣西提供更健康和持續的發展動力,生態環境保護將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呈現出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經濟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
受國際國內大環境影響,廣西經濟增速下降,“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年均增速將比“十二五”時期有所回落,經濟年均增長 7.5%左右,同時,廣西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較為粗放的發展模式,迫切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綠色增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有利于緩解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更大力度、更深層次地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十三五”時期,國家將進一步突出天然氣在能源結構優化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高天然氣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比重;廣西要打造全國清潔能源示范區,能源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目前西氣東輸管線廣西段已通氣,縣縣通天然氣工程正有序推進,天然氣的應用將進入井噴式的發展,2020 年全區天然氣消費總量將達 50 億立方米,規劃新建燃氣加氣站 296 座以上,計劃發展燃氣汽車 5 萬輛以上,防城港核電站的投產運營,光電、風電等可再生和清潔能源的增長,將有力帶動能源結構加快調整,逐漸實現能源清潔化,有利于從源頭上解決大氣污染問題。
四、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更多投向保護生態環境領域,意味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將會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間,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有望提高,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的啟動有望大幅度提高生態建設的投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已經發布,多渠道融資局面可望形成,國家出臺了鼓勵社會資金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政府和社會資金合作受到激勵,大型國有企業攜資金和高新技術進入環保產業,資本市場上環保企業比例增加,為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了資金保障。“一帶一路” 戰略深入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建設進程加快,廣西實現了國家戰略全覆蓋,享有民族區域自治、西部大開發、沿海沿邊沿江開放、革命老區振興等疊加政策,在全國對外開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為從整體上優化資源環境配置和要素布局創造了有利條件。未來五年,廣西將有望由低中等收入向中上等收入跨越,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提升,環境保護的投資能力將持續增強。《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將促進投資向生態環保等領域傾斜,同時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新模式逐步推進下,廣西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投入將持續增加。
五、全社會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將逐步形成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優美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區亮麗的名片和特有的優勢,同時,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是全區各族人民共同的期盼。公眾對自然生態產品要求的不斷提高,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公眾對環境公平正義訴求與環境質量改善要求日益提升,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氛圍更加熱烈,參與環境保護的范圍與程度逐步加深,在改變生產方式的同時,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全區各級人民政府、企業、民間組織和公眾在環境保護領域將逐步形成強大合力,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不竭動力。
第二節 重大挑戰
一、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壓力突顯
“十三五”時期,廣西要實現“兩個建成”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需高于全國平均增速才能逐步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然而,廣西屬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發展資源型產業是廣西現階段推進工業化的必然選擇,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增長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原有的落后產能短期內難以全部完成轉型升級,對資源和環境容量的需求不會降低。未來五年,廣西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 54%,將有 460 萬人由農村轉移到城鎮,分別新增城鎮生活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 12.42 萬噸、1.39 萬噸,而城鎮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城鎮開發地區預防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壓力將加大。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健康問題與環境風險正逐步顯現。
二、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的壓力加大
廣西環境質量已處于全國前列,水環境質量位居全國第二,但是廣西部分主要污染物減排壓力尚未完全緩解,新壓力顯現,污染物類型從常規污染物向常規污染和新型污染物的復合型轉變;污染物介質轉變為大氣、水、土壤三者共存,累積型、長期型、復合型的環境污染問題正集中顯現,一部分長期累積的環境污染問題難以短時間內有效根治。冶金、有色金屬、水泥、化工、造紙、制糖等傳統高耗能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短期內難以完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將打造石化、冶金、林紙一體化等為主的臨港產業集群和國家級產業基地;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將繼續布局冶金、食品、化工、建材等產業,打造制糖、冶金、有色金屬、繭絲綢等工業基地;并且廣西要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解決 460 萬人口的脫貧問題,堅持發展仍是第一要務。“十三五”時期,廣西的生態環境問題進入多型疊加期,受經濟因素影響,污染治理主體承受力步入下降期,全區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的壓力較大。
三、環境風險防范難度越來越大
廣西沿海地區石化、重工修造船、有色金屬冶煉等海洋產業和臨海工業逐步聚集,海洋環境污染風險增大;部分危險廢物環境風險以及土壤污染狀況尚未完全摸清,重金屬、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的隱患短時間內無法根除,仍有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可能;一些企業偷排違法行為時有發生,非法小企業隱蔽生產轉移污染排放尚未杜絕,極易發生環境事件。廣西環境風險防范的源頭預防、過程控制、事故應急、損害賠償的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區域協作聯動機制尚不健全,環境監管能力仍不能完全適應環境保護工作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四、生態資源保護壓力不斷加大
“十三五”時期,是全區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的重要時期,社會對土地資源需求將進一步增大,目前破壞海洋、濕地、森林資源的現象仍屢禁不止;先破壞后治理、邊保護邊破壞的現象還普遍存在;濫捕濫獵、毀林開墾和非法占用林地、農田等行為頻發;氣候異常導致森林火災、農林業病蟲害發生頻繁;林區治安、森林火災防控、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保護、近岸海岸保護、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壓力日益增大。全區未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天然林面積近 239.07 萬公頃,全面保護天然林的任務十分繁重。全區仍有 43 個縣石漠化問題比較突出,石漠化防治任務還比較重。
(其他頁數請登錄此網址:http://www.h2o-china.com/news/252621.html)